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家健 《百年潮》2007,(11):34-38
1960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工作.当年10月至11月,全学部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到京郊大兴县庞各庄挖鱼塘.劳动结束后,我被安排到<新建设>杂志当编辑.  相似文献   
2.
徐强 《名人传记》2020,(3):19-27
他们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两颗明亮的星,一颗在上半场熠熠生辉,引领白话散文潮流,一颗在下半叶光芒耀目,小说、散文、戏剧多体兼擅,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们是一对“亲”师生。一个是中国文学系的名教授,现代文学教育的先驱之一,一个是兴致广泛、生性散漫、沉迷于小说、口味又有些刁钻的中文系学生,相遇在战时中国的著名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3.
李辉 《名人传记》2020,(3):69-73
1978年2月,我进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大约年底期间,我与同学陈思和兄聊到巴金,提到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巴金,他当场说,好呀!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对巴金的系统研究。走进中文系资料室,见到了贾植芳先生。1955年贾先生被打成“胡风分子”,关押在提篮桥监狱多年。  相似文献   
4.
《西藏人文地理》2014,(1):30-41
彭建生(洛桑都丹),男、藏族.云南氏族大学中文系毕业。早在1995年从事生态旅游之时就开始接触摄影,1997午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2006年开始专注于生态摄影、并且长期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等地区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态旅游研究、实践。2009年与徐建等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  相似文献   
5.
我于1974年10月4日,到山西师院中文系就读。说实话,当时就想去拜谢师院革委会副主任王中青,也曾两三次走到他房间门口,但心里想了又想,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校又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被拒出门外又怎么好收场?人家毕竟是一位老省长啊!但又实在想去表示一声谢意……很简单,我能上大学  相似文献   
6.
薛家柱 《古今谈》2006,(2):59-60
1956年,我从滨海小城宁海,考进了杭州大学这堂堂高等学府,不免有几分欣喜、几分惶惑。一听中文系教授名单,全是当时学界的一代名宿:敦煌学权威姜亮夫,唐宋词大家夏承焘,外国文学教授孙席珍,明清小说史家胡士莹,古汉语专家任铭善,还有王驾吾(焕镳)、胡伦清等教授。后来成为浙江美术学院书法大师的陆维钊,当时还仅仅是位副教授;古汉语权威蒋礼鸿当时是讲师;元明戏曲专家徐步奎(朔方)当时也还只是个普通教师……啧啧,杭大中文系不愧为全国学术界的半壁江山,连北大也要刮目相看。听说这批老先生都是原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班底,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因不愿去寒冷多沙的北方而情愿留在西子湖畔。  相似文献   
7.
赵英秀 《文史月刊》2008,(11):52-53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到天津进行视察,屈指算来已整整50年了。笔者当时为国立南开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有幸亲历此事,彼时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夏雨田,河北涞水人,1938年3月生。国家一级编剧,第八、九届武汉市政协常委。2004年去世,终年66岁。 夏雨田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1年从华中农学院附中调到武汉市曲艺队,专攻相声。曾任武汉市说唱团团长,武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9.
李佳俊身上重合了很多身份:编辑、记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以及6年的从政生涯。李佳俊说其中他最看重的,一是记者,另一个是文艺评论家。 1960年,李佳俊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去向“一切听从党安排”,在全校600多名毕业生的集会上,校长李广田先生——也是他最尊崇的诗人亲自宣读了每个人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于明 《神州民俗》2009,(7):59-59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原是上世纪60年代段宝林教授在北大中文系的一部讲义,1980年修订之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即得到季羡林、乐黛云等著名学者的好评。作者与时俱进,于1985年增订再版,增加了“立体性”的专门一节;2002年出第三版又增加了新内容,到2008年6月,第三版已加印至14次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系(全美国最大的中文系)的马克教授等,在2008年出版的《亚洲人类学》第1期发表了对此书的评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陈劲榛副教授著长文专门研究“立体性理论”,最近北大图书馆发起征集“受影响最大的五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