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边区的人口流动、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的研究表明:1.边区人口流动频繁,主要是移民和难民人口。占边区总人口的18.7%;还有军事人口和化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对边区的经济、化教育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2.边区民众的民族意识比抗战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妇女缠足等陋习废除了;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参政的权利。3.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工商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在边区已经形成。4.边区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地主受到了极大削弱。贫雇农逐渐减少。富农和中农成为边区的主要阶级成份。  相似文献   
2.
霍泛 《炎黄春秋》2002,(12):12-15
在北平学生举行“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游行后的12月17日,北平共青团组织通知我:明天下午天黑前,你一定赶到北大农业学院参加“平、津学生南下扩大抗日宣传团”的活动,活动的地区是冀中农村。这样做是为了掀起城市与农村密切结合的抗日救国高潮。此次南下共组成三个团,由北平城内各大、中学  相似文献   
3.
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瑞芳 《史学月刊》2003,(7):109-118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大多数贫雇农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农村社会结构从“下边大上边小”的“宝塔式”结构,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共阶级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滕天绶,清代奉天(今辽宁)辽阳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冬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任内,“孜孜以民事为亟先”,做了许多有益于汉中人民的好事。其中最受百姓称颂的是他对汉中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最突出的变化是,大多数贫雇衣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新中衣的崛起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时新中农这一阶层的定性分析,中共在制定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政策时,将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作为依靠对象,而将其中的上中农列为团结对象.本文主要依靠1950年代大量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及其他文献资料,对土改后新中农的崛起及农材中农化趋势进行细致考察,揭示社会结构变动时中共阶级政策的深刻影响,借以说明土改后党的阶级政策不断调整的合理依据及其调整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味,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能写出各种形式的文章,通晓民间的吹拉弹唱。毛泽东誉他为“人民作家”,胡耀邦把他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并列,称为“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语言艺术的大师”。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在“十年浩劫”中历经摧残,蒙冤去世。而他离开人间时,竟然还背着一个“贫下中农的死敌”的罪名。  相似文献   
7.
李世华 《炎黄春秋》2009,(10):33-33,32
我老家在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套南村,当年全村分成三个生产队。我们队只有二十来户人家,多是逃荒漂泊最后定居在此的穷苦外来户。欧四奶奶家算是我们队最富有的,她和她的四个儿子住着一座大院,房子是瓦顶和浑砖到顶的墙。土改的时候,四个儿子刚分家不久,每家平均分得的土地并不多,被划成“上中农”,是我们队里最高的成分,其余的都是贫农、下中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