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经建 《史学月刊》2007,1(9):80-83
战后,日本通过《日本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三权分立之原则和形式,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日本政体的问题和自民党的"一党独大"等原因,遂造成三权失衡即行政权急剧膨胀和立法权与司法权遭到严重削弱诸问题。  相似文献   
2.
辛亥百年,那么多人,说了那么多话,就中国大陆而言,可谓盛况空前。但有些问题,总觉得没有说透。20世纪的中国,在辉煌或屈辱背后,包括胜利和失败的后果,是一亿多中国人成了非正常死亡的冤魂。任何国家,每次大革命都会产生重要的思想和学术成果。20世纪中国连绵不断的革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法国国民制宪议会的代表们所信奉,所以该学说直接影响了法国1791年宪法的制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1791年宪法没有完全遵循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原则,以致该宪法迅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4.
尴尬奥巴马     
美国最"重视"舆论的总统,非奥巴马莫属。作为首位非洲裔总统,在种族等敏感问题上,奥巴马一贯谨言慎行。正因如此,当他7月19日在白宫突然以激动的口吻谈起"马丁—齐默尔曼案"时,立刻引起媒体关注。他说,案件的判决令非洲裔美国人"深感痛心","倘在35年前,我本人也可能遭受和马丁同样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宪政之我见     
近一段时间以来,报刊上登载了数篇批评宪政的文章。这在过去百年历史上并不多见。自清末变法立宪以来,除了极权年代之外,走向宪政基本是国人的底线共识。批评宪政的声音一出,不仅遇到了连绵不断的反驳,而且引起了知识界对宪政诸问题的论争,尤其是"社宪派"("社会主义宪政派")与"普宪派"("泛宪派")之间的论战。这种争论,一方面凸  相似文献   
6.
陈章 《炎黄春秋》2003,(9):46-47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秋瑾、邹容、陈天华等,一串响当当的名字,家喻户晓,素为我们景仰。然而,有一位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出生入死、竭忠尽智,堪称近代中国宪政专家的精英人物,却为时人所遗忘。他叫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李慎之的《关于我的右派罪行的再认识》一文,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载《炎黄春秋》2013年第6期)。对于"反右斗争"的错误和所造成的损失,许多人的认识仅停滞于:使三百多万的知识精英受到迫害。对于更为严重的后果,至今似无人提出。那就是:当时"右派分子"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其基本方面都是正确的,对中国的民主化、现代化都  相似文献   
8.
史瑞娟 《沧桑》2011,(2):34-35
西方政治文化是个内涵相当宽广而丰富的概念,其主流是基督教信仰和人权、民主思想。本文主要从人权意识的产生、同意思想、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三权分立几个方面论述了基督教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社会,与前代相比,皇权极大地膨胀,不论是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还是皇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到科举选官制度的完善,都使皇帝获得了统领一切的个人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皇权的神圣性,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就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三权分立"是西方流行的政治学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原则。书上看到很多学者鼓吹中国绝对不能搞"三权分立",我不这样认为,既然是一种国家制度,只要适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我们是可以采取"扬弃"和"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一概否定或全盘接受。我希望通过对"三权分立"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来了解其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寻求它的现实意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