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此"三不朽"乃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更是儒家"内圣外王"圣人人格的完美体现。但历史上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却少之又少,就连孔子这样的圣哲也只能称得上"素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历史中总会有闪光点,五百年必有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10,(5):66-67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人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他的后代兴隆不衰,且“全家没有一个坏人”;他家书颇为风行,被一代代的家长奉为育儿宝典,影响深远。他教育孩子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在当下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相似文献   
3.
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思想相资互补、相辅相成已成共识。笔者认为二者相资互补的深层原因是二者有着共同的旨趣,即实现生命的永恒。儒佛从不同的理论前提出发,经由不同的理路最后殊途同归,但是不可否认二者所由以产生的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各异的。同时儒佛的这种追求崇高的精神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以很大启迪。  相似文献   
4.
沈宜修出身于书香名门,其丈夫叶绍袁更是提出了属于女性的"三不朽"的主张,把"德、才、色"看作是品评女性的标准。笔者此文正是从"德、才、色"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晚明才女沈宜修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其贤淑的道德品质和无尽的创作才能。  相似文献   
5.
正洪先生不是神洪先生不是神,他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位儒雅大方、朴朴实实的普通人,不过他精力旺盛,是一位"不知老之将至"的退休教师。但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是超乎无数普通教师的大写的人,是语文教育界的瑰宝。洪先生的成就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实现了文化人追求的三不朽事业:立德,立功,立言。他是仰望星空的智者,又是双脚稳稳踏在学校净土之上的行者,他是一个可触可感可亲可敬的长者,又是值得后辈不  相似文献   
6.
《贵阳文史》2013,(3):17-17
刚才张教授和顾教授都提到了阳明先生。正德年间,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然后有了“龙场悟道”。后来他虽然离开了贵州,但他的思想学说在这里得到发展,可以说带出了贵州的一大批人才。阳明先生本人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我认为与他的崇高之人格亦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崇高,向我们揭示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三不朽”的人生理想和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古代文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在文化研究的视域下,可以发掘文士发愤背后的个人境遇和集体意识,以及发愤说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在政治统治较稳固,士人入仕有制度化保障,儒家稳居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时代,文士追求“立德、立功”的心理焦虑会更突出;而在政治现实不尽如人意,儒家思想遭到人们质疑的时代,文士则常通过肯定“立言”而努力达到自身身份认同,其发愤为文的艺术性、政治性也得到凸显.对古代文士而言,发愤为文既是其人生理想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化解其心理焦虑、反抗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强大能指秩序的一种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