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0,15(1):52-55
本文以东北经济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为基础,以人地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通过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区划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云南横断山区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断山区是我国自然环境、生物、民族社会、文化、经济最为复杂多样的区域。多样性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人类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样性。自然生物多样性和民族社会文化多样性各具特色。横断山区的多样性要采取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的开发。在民族地区要开发民族文化力,建立既能固守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文化发展模式。通过民族文化力来协调人与地的关系。保证横断山区多样性永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 ,并在对其进行量化确定上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对其量化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背景值、基线值的现状评价分析 ,各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分析 ,累积效应分析 ,风险评价分析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适度分析 ,通过各阶段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校正 ,最后认为旅游规划的环境容量应是帕累托最适环境容量 ,这才是保证旅游区最佳持续发展的依据 ,其表示为Cg=(1-L)RkAuRA 5i=1 Ci i。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很少。究其原因有四 :历史原因、民族意识、政治原因和学科因素。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称谓和概念 ;第二部分分析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迁移与定居特点 ;第三部分提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辨识标准 ,即记录、祖籍地、客观认同、迁移时间和主观认同 ;第四部分是关于分布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初步计量统计。作者提出 ,“华侨华人”的身份应以其定居或入籍他国来确定 ,而不应受其移民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宅地农场法》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土地法令,它深深植根于美国悠久的免费分配土地的历史传统之中。“宅地农场议案”在国会的辩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激烈和最感情化的一次漫长辩论。它同美国南、北、西三大地理区域关系、奴隶制与反奴隶制的斗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一议案的通过,标志着西部和北部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奴隶制斗争的胜利,使美国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矿山考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系统论证后,得出三个论点:一是关于中国古代采矿工程技术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萌芽期(史前时期)、形成期(商代中期)、初步发展期(西周时期)、创新期(春秋至战国中期)、充实提高期(秦汉至元代)、全面发展期(明清时期)这六个发展阶段。二是中国古代采矿工程技术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并具独特的发展体系,其多种技术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国古代各种社会要素的综合。三是中国古代采矿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和综合的“和”的技术观,“和”明白地表述了采矿技术观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由于多种因素: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等的区域差异,使我国旅游业表现出地域差异。因此本文根据三大地区的划分,着重比较了各地区的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差异性的根源。在旅游供给的地域不平衡部分,对旅游供给的四个部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阶段与趋势、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在需求的地域不平衡部分,对国内旅游、海外旅游、出境旅游逐个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简论美国土地处理制度中的救济法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救济法案在美国土地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处于困境中的拓荒者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稳定了拓荒队伍 ,促进了西部的快速开发。救济立法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土地处理思想、不同政治利益集团和不同区域之间激烈的政治经济思想斗争。救济法案乃是在西部强大压力下制订的。救济法案的演变过程折射出美国土地制度不断走向民主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10.
试析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非洲的华人报刊进行类型分析 ,并探讨华文传媒的社会文化功能。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 1895— 192 0年代 ,1930— 194 5年 ,194 6—1960年代和 1970年代以后。影响非洲华人报刊发展主要有三种因素 :居留地区或国家的有关政策 ,当地华侨华人的境况和中国的政治局势。这些报刊的演变有一个由少到多 ,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报刊的语言经历了从中文到双语再从双语到中文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保持中立是华人报刊维持的因素。最后 ,从目前情况看 ,报刊的发行有私人化和独立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