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0篇
  免费   4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lace lanterns were important and highly visible decoratio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Chin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 Most lanterns had colourful tassels made of fibres. The study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dyes used for palace lantern tassels preserved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Eight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lours, including yellow, green and red, from five palace lanterns were analysed. By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dyes were identified quickly, and thus the dyes' origins were explored. A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assisted in the detection of whether a mordant was used during the dyeing process. As a result, the tassels were all made of silk, discovered through the use o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micro-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 analysis. Different dyeing techniques were found in these tassels: yellow tassels were dyed by cork tree or turmeric by a direct dyeing method; greens were dyed by pagoda bud with an iron mordant, or by the combination of cork tree and indigo using multi-dyeing method; and red tassels were coloured with different acid red industrial dy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data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textile tassel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other hanging tags.  相似文献   
2.
张墨 《史学月刊》2002,(4):26-34
哀公十年(前485年),吴徐承帅舟师沿海北上攻齐进行海战事,似难确认。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楚以舟师伐吴,是为史籍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动用舟师的征战,但恐难排除此前已发生过动用舟师征战的事实,是故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形成)时间,尚需进一步科学、准确论证。“海军”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称谓也有所变化。中国古代海军的主要称谓有舟师、楼船军、水军、水师等。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study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Wenzhou Municipality, a regional driver of the Chinese economy. Wenzhou is known for the Wenzhou model of development traditionally centred on family‐owned small businesses embedded in local institutions. The clothing industry is o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Wenzhou, and a cluster with national significance has emerged, where most of the production components can be purchased locally. However, the industry has been scaled up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ith the expansion of sales networks and production facilities across China,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broad. This restructuring has changed the endogenous na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districts. The restructuring challenges the orthodox notion of the Wenzhou model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the orthodox notion of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 that overly emphasizes small firms and local assets, 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perspective that highlights coupling with global lead firm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4.
黄潇婷  王志慧  张野 《人文地理》2023,38(1):158-16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生计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以栾川县重渡村为案例地,通过对亲代和子代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旅游生计代际传承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经历了亲代生计开拓、子代培养和发展、共同经营、生计传承四个阶段,并与重渡村这一乡村旅游目的地起步、培育、快速发展、规范管理的生命周期相适应。(2)文化因素、主体因素和规制压力是影响生计传承的主要原因。(3)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关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滔  张璞洁 《人文地理》2023,38(1):118-129+157
乡村振兴要求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客观认知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格局和交互关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民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影响乡村发展能力的敏感因素,以此测度乡村发展能力指数,进而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提升,但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维度间差异化显著;(2)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局域空间格局呈现较强的动态性并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3)邻接地级市多维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网络以正向关联为主,局部空间呈差异化的竞合态势。  相似文献   
6.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利杰  行龙 《史学集刊》2021,(2):106-117
解放太原战役期间战争双方均需在当地动用大量民力、物资,民众动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往复争斗近十五年,彼此已相当熟悉,二者的动员模式、技术极其相似,但实践效果却判若两途。通过比较双方在政治宣传、民众保障、组织发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动员活动,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更贴合人们的需求,能够获得民众的自觉支持;反观阎锡山方面却是官民区隔、上下离心,浩大的动员声势常流于表面。二者迥异的组织能力和政党文化影响了实际动员效果。太原战役期间双方在动员中呈现的差异不啻是当时国共之别的重要缩影,也折射出左右两党最终胜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面临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朝阳区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剖析协调水平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上升明显,空间均衡性有所提升,协调状态呈现出从人居环境滞后过渡到经济系统滞后的演变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协调状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引发了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短期内使协调水平发生了较大波动,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幅度逐渐超过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兼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体属性、地方关系以及文化意涵。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尺度下的动态饮食适应过程、地方尺度下跨国饮食景观的生产与重构,以及身体与地方交互尺度下饮食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提出未来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的可能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