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3篇
  2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迪  顾霞 《文献》2005,(2):189-199
甲申仲夏,苏州博物馆在对一批碑帖作抢救性整理时,在三种原拓经折装本后发现有清潘祖荫的亲书跋尾考证文字,此三种分别为<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并序>、<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和<唐白鹿泉神君祠碑>.查阅<滂喜斋丛书>①中的<京畿金石考>二卷、<吴郡金石目>一卷、<宝铁斋金石文跋尾>三卷和<日本金石年表>,均未发现有这三篇跋尾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常霞 《丝绸之路》2011,(10):50-51
本文就陇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板的表演形式、娱神功能、文化内涵以及风俗人情进行了介绍,展现了陇西作为陇上文化古城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3.
苏州博物馆资料部藏有一组函札,是光绪十一年(1885)沈家本、袁保龄、袁世凯等人致潘志俊的信件.当时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先后制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迫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与此同时,中国与法国间也于1884至1885年爆发了战争.  相似文献   
4.
喜泉  仁久  冬梅 《中国钱币》2009,(2):13-17
2007年下半年,河北唐山市郊发现了一批尖首刀币。经了解,是修建公路施工过程中挖土机在距地表1.5米处挖出的,罐装;当时陶罐破碎,刀币随即流失,部分进入钱币市场。现将这批材料作简要报道,以便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制品经使用废弃后会经历漫长的后埋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石制品表面可能会产生和人类使用痕迹相似的微痕。关于石制品表面的后埋藏微痕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模拟石制品的埋藏环境与过程,观察石制品表面因此而产生的后埋藏微痕,将之与使用微痕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二者。当前有关石制品埋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埋藏及扰动、水流搬运活动和踩踏行为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后埋藏实验研究对于提高石器微痕分析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安西夏钱,为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1074—1084)铸,分为西夏文大安元宝和汉文大安通宝钱,后者为隶书之风格,前所见有背穿上仰月纹,大字版、直读、径25·1、穿7·5、厚1·3mm,青铜泛微黄,系内蒙林西县三道营子村窖藏发现。当时泉界轰动,泉坛前辈卫月望和吴宗信老先生所考证,此币风格、铸造工艺有西夏之气息,无辽币之风韵,定为西夏大安年铸西夏币;又者,清代孟麟《泉布统治》录一枚,也已经考大安通宝为西夏之物。从“大安通宝”的出土情况看,主要发现于西夏故地。除1981年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窖藏出土一枚外,辽朝境内至今无第二枚出土。而西…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chemical data with metric studies and spatial analyses of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to investigate questions of spec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behind large-scale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The main analytical focus is placed on the 40,000 bronze arrowheads recovered with the Terracotta Army in the First Emperor’s Mausoleum, Xi’an, China.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by 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of chemical clusters that correspond to individual metal batches, and combined with a study of their context in the tomb complex, we argue that the manufacture of arrows was organized via a cellular production model with various multi-skilled units rather than as a single production line. This system favored more adaptable and efficient logistical organization that facilitated dynamic cross-craft interaction while maintaining remarkable degrees of standardization. We discuss the use of “the batch” as an analytical category and how our method might be applied to other studies of craft organiza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and imperial systems.  相似文献   
8.
权赫秀 《人文地理》1993,8(2):114-117
图们江下游开发作为一项跨国境、跨世纪的庞大工程,势必会给包括中国朝鲜族在内的3亿东北亚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深刻而又全面的影响,而中国朝鲜族则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亲缘优势、文化优势及较高的人口素质,将在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快递物流测度的区域流动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席广亮  秦萧  汪侠 《人文地理》2018,33(1):102-108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流动空间作为新时期的新空间形式在带来时空压缩效应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着区域城市间联系,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城际流通。快递物流是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流与快速交通实体流交互产生的物质流动,其代表了流动空间的虚实二元性,是研究流动空间网络特征的有效切入点。以江苏十三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六家物流公司的网站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权重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方法建立起区域城市的快递物流水平、城市间流动空间连接度及城市快递物流总体评价等三项指标,结合区域流动空间的指标分析发现区域流动空间具有网络一体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级化及点轴式等五大特征,基于流动空间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城市间关系显示出了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多中心扁平化点轴网络,围绕南京、苏州、徐州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成为提高区域流动空间流动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0.
    
Non‐invas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ation of reconstructed statues of Emperor Qin Shihuang's Terracotta Army has revealed distinct micro‐geochemical patterning within the clay paste used in their manufac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sequence, logistics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enormous funerary assemblag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a 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figures marked with the names ‘Gong’ (宫) and ‘Xianyang’ (咸阳). These seem to represent the products of two workshops involved in the supply of ceramic objects for this ambitious, large‐scale building project undertaken by the Qin Empire during the third century bc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