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概念内涵、发展演进、内容架构、基本特征、价值意义等主要方面对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原平市北贾铺村清理了东汉中晚期的7座墓葬。通过随葬陶器以及棺内铺垫石灰,死者头枕灰泥枕等埋葬习俗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这批墓葬的主人与当时活跃在北方草原的鲜卑集团关系密切。原平地处汉魏时期的雁门郡,是当时北方游牧集团南下侵扰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安置归附的北方游牧集团部众的区域之一。结合文献记载,北贾铺东汉晚期墓葬的人群很可能属于当时归附于中原王朝的鲜卑部众,而这些率先接受了汉文化影响的鲜卑集团有可能在埋葬习俗等方面对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4年7月下旬至8月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马鬃山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面调查,发现了布冬呼鲁斯特(BD)、山德(SD)、活佛井(HF)、哈萨井(HS)、柳沟(LG)、霍布兰泽噶(HB)、同古图(TGT)、七个井(QG)、老道井(LD)、上霍勒扎德盖(SHL)、巴吉井(BJ)、下霍勒扎德盖(XHL)等十二个游牧文化遗迹区的301块有画岩石、53座墓葬、20座古代石围遗迹和1处汉代城址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发掘资料,初步探讨了六朝至北宋巴东城市布局、仓廪与信仰方面的状况。作为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完整的唐宋时期县城遗址,其发掘证实了同期巴东县在县治规模、仓储建设、信仰变迁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厘清了以往的相关歧见,并弥补了传世文献的阙如。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形象演变的策略研究——典型区域分析及对澳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旅游业历来以博彩娱乐业见长。近五年来,澳门正借助中央政府推进澳门经济产业多元化的契机,大力发展会展及商务旅游业,并希望能在游客心目中树立会展商务旅游城市的形象。然而,从目前的游客感知情况来看,澳门旅游形象的转变仍然存在较大的困境。本文在分析旅游形象演变典型区域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形象演变的一般路径,并为澳门实施旅游形象的演变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7.
河南淅川徐家岭墓葬区出土一件春秋晚期小口鼎,肩部有两周阴刻篆书铭文,文中使用太岁、岁星混合纪年法,这是目前太岁、岁星纪年最早的出土资料. 相似文献
8.
美国内战(1861-1865年)与重建(1863-1877年)时期非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进行了思想和政治斗争。非裔美国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重建时期国会的立法过程,但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为首的黑人领袖们率先意识到内战带来的制度创新的巨大潜能和机会,将美国宪政的传统和寻求自我解放的经历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套新的转型宪政主义的话语和思想,为国会共和党人的立法行动提供了思想和法理的支持,推动了美国宪政的重构和美国民主的转型。通过展示和分析围绕黑人选举权而产生的非裔美国人宪政思想,本文一方面意图挑战传统重建宪政研究中对黑人能动性的忽视,另一方面则力求探索将非裔美国人研究、社会史、思想史纳入宪政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The oldest extant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world are stone chimes. This music was created by the ‘eight tone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by these ‘stone’ voices. Although many of these stone chime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sites predat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 their discussion in archaeological reports is usually not very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amples are analy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hology.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the ancients chose to make these stones, and to check that the type of stone from which these ancient Chinese stone chimes are made is actually those record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ancient stone chimes in China are made of limestone. These chimes required a material with a single, homogeneous and compact mineral composition. Lingbi chimes (a kind of ‘lithophone’ produced in Lingbi county, China, are pure in composition and have a fine microcrystalline structure, which is the best choice for making stone chime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ithology of Chinese stone chimes. The results supplement a significant lacuna in the study of ‘lithophone’ and ancient stone instruments both in China and on a more global scale.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i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demand on shear panel dampers (SPDs) installed in steel structures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motions to serve as guidance for the recommended capacity of SPDs in seismic design. For this purpose, an extensive dynam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steel bridge pier structures with SPD devices. To describe the restor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SPDs, the analysis uses a newly developed combined hardening model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The seismic demands made on SPD devices are examined and then summarized to give recommended values for determining the necessary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SP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