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明墓出土的历书,粘连固结成块,脆硬易于折断。通过实验分析研究,探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木质素选择性地吸附的钙铁离子与蛋白质的分解物形成复杂物质,沉积在纸上,渗入书内所致。故揭取该历书的关键是去除钙离子,EDTA二钢,碱性过氧化氢、气相二氧化硅等的分步处理,使脆硬的纸张软化,再逐页分离揭取,然后再去除色素沉淀物,终于恢复了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2.
利用迎头色谱脱附曲线,测定了水蒸汽在调湿剂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当清除了载气流速、调湿剂粒径以及色谱柱轴向扩散等众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后,由迎头色谱法测得的水蒸汽在调湿剂中的扩散系数值可用于评价调湿剂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国产小型采样器 2 4小时采样 ,因连续在博物馆陈列室等处用电存在的不安全性、采样位置受电源位置限制以及流量控制不稳的缺陷 ,根据博物馆实际检测采样的特殊需要 ,自行研制了小型时控恒流量采样器。采样器主要有定时控制、电机控制、电源检测、模式开关和气泵等部分组成。通过电路的特殊设计 ,采取间隙式采样模式以保证连续采样无需外接电源 ,解决电池供电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压下降可能引起采样流量变化的问题。通过电路中稳速系统设计 ,使采样器工作在一确定的电压之上 ,保证电机转速稳定 ,使采样流量不受采样管阻力影响 ,从而保证采样精度。采样器经半年多实际应用最大相对误差为 2 .5 %。能满足博物馆实际检测采样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研究和编制中,如何研究确定甲醛气体检测方法、技术要求和指标依据,以及针对编制中主要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标准编制的意义、术语的选择、规范性、制定依据与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同时提出了标准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南淅川县马岭遗址的发掘,我们探索了如何在复杂的软遗址中进行聚落考古的方法,包括采用开放式发掘方式及其资料记录的特点;如何确定遗迹、遗迹组和聚落面;演绎的思维方式对于聚落考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适合博物馆柃测要求的NO2测定方法,选择分子筛为填充担体,TEA与DEA为复配吸收剂,采样管柱长为5cm,管径为5.5mm,采样流速为100—160ml/min,建立了固体主动采样法。经与常规溶液法和仪器法测定结果比较,三种采样法测得的NO2浓度在精密度和总体均值上均无显性差异,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可比性。它们之间的回归直线关系存在,可用于环境现场二氧化氮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氮氧化物对文物的危害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氮氧化物作为当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介绍氮氧化物、由氮氧化物带来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中的氧化剂(O_3和PAN)以及氮氧化物在气相或物体表面形成的气态HNO_3和酸雨中的液态HNO_3对各类文物的危害作用。API公司生产的200型NO_x分析仪对上海博物馆在龙吴路的库房和实验大楼周围环境中NO_x与时间、空间、气象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每天清晨6:00-9:00,傍晚15:00-17:30是NO_x的高峰时段;晴天NO_x浓度明显高于阴雨天气;此外,NO_x浓度与空间位置也密切相关。本结果为分析氮氧化物污染来源、选择文物进出或保护处理的适宜时段以及选择合适的检测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出土丝织品文物组成结构和老化程度都有差异,且其染料成分和植物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清洗材料和清洗技术。为此,根据出土丝织品表面附着物成分(油污、脂肪酸固结物,泥土和血迹等),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组合,配制了以烷基糖苷为表面活性剂的丝织品清洗材料。考察了清洗材料去污效果,对有色丝织品材质、颜色以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配制清洗材料对常见污物去污率达98%;对丝织品抗拉强度变化和表面颜色影响小,是一种高效清洗材料。研究结果为出土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2010年福泉山遗址出土具重要考古价值的象牙器,腐朽状况十分严重,为了能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X荧光分析,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象牙器主要成分为碳羟磷灰石,其内部有机成分已完全流失,微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多孔道直径因长期受地下各类盐的侵蚀变大,直径范围0.33 ~ 3.6μm.象牙器组成除了Ca,P外,还含有其它多种元素成分.这些元素成分来源于象牙长期地下埋葬环境中各种盐类的侵蚀所致.它干扰羟磷灰石结晶,使其结晶程度降低、晶格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B72乙醇/丙酮(1/1,V/V)溶液,对两件象牙权仗、一件象牙权仗柄进行了脱水加固保护,经加固的象牙器强度明显增加,颜色自然.为了对后续出土象牙器的更好保护,研究在B72加固液中复配分子粒径分布较宽的可逆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VE),以有利于加固液渗透进入象牙内部细小孔道.经检测复配PVE的B72加固液成膜后透光率、膜强度等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饱水文物传统脱水方法与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饱水文物的脱水加固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克服干燥应力引起的文物结构的收缩和塌陷,传统脱水方法中常采用加填充剂浸渍等方法,从而使文物处理周期延长。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利用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液化的特性,控制饱水文物内部的液体在临界点之上,使气/液界面消失,在无液相表面张力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本工作在回顾传统饱水文物脱水加固的常用方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从理论上解释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用于干燥饱水文物具有能消除干燥应力的特点,介绍了国外学者利用该技术实际处理饱水文物时采用的实验装置、操作条件和干燥效果。与传统脱水方法对照,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还具有能缩短文物处理周期、干燥过程中能同时杀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