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6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竹简《五行日书》按端、令、罚、刑、德五时占测为事、初病、生子诸事项的吉凶。这篇文献与尹湾汉墓出土的《刑德行时》大体属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两相比照,有助于加深对其文本源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方志性质的讨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对方志性质的界定由传统方志学的属性认识发展到定义概括,虽由《地方志工作条例》作出结论但仍持续进行学术性研讨。参与研究的人员,早先主要是学者,之后逐渐以修志专家为主。方志性质的研究推动了方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悠悠岁月,多少往事早已从我的记忆中淡出,惟有十多次进出昆仑山,两次踏访可可西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在那里,罡风似垂天之翼,将我如豆的灵魂托起,自由地飞翔在无垠之雪原上。有多少次,心儿落入了金雕筑在万仞峭壁上的巢中,于是,我结识了雪域秘境的诸生灵;于是,我顿悟了伟大的西王母何以要“虎齿豹尾”,何以要在对周穆王的答歌中,谦恭地传达“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鸟鹊与处”之心声。——作者题记野驴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大型野生动物,雄健而又强悍。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深谷、戈壁荒野。经千万年的磨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概念内涵、发展演进、内容架构、基本特征、价值意义等主要方面对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可逆性加固剂在彩绘陶器覆土清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土彩绘陶器,常被泥土覆襄,并且其彩绘颜料中的胶结物因退化而粘结力弱化.因此,使用以往常规的方法清理彩绘表面的覆土时,容易造成彩绘颜料脱落.为避免此危险,采用先加固、再清理的工序.具体方法是:先用具有溶剂可逆性的加固剂对彩绘层连同覆土一起做渗透加固,以恢复彩绘层与陶体间的粘附力,再利用加固材料的可逆性,用溶剂溶解覆土中的加固材料,同时配合机械法清理覆土.通过成膜性、可逆性及渗透性试验进行加固剂的筛选,结合实践应用,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甲苯溶液作为加固剂,乙醇作为覆土清理过程中的溶剂,能有效清理覆土并避免彩绘颜料脱落. 相似文献
6.
7.
8.
在犹太艺术的发展史上,以摩西律法为核心的犹太教的神学观念,对犹太艺术观念及艺术形态发生了十分重要的规范作用。一方面,犹太人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音乐犹太人深厚而复杂的宗教神圣寄托及世俗精神生活都找到了表达媒质;另一方面,犹太艺术的抽象精神作为一种重要传统,在犹太文学特别是希伯来《圣经》的文学特质上有突出的表现。在《圣经》中,运用了众多非具象化的修辞方式、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圣经》文学特质的修辞手法是象征和意象。这种规范作用往往是经由了从宗教观念到文化观念的转化而发生的,因而这种文化规范的效用是极其隐在、深刻和广泛的。 相似文献
9.
Baolin Jiang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016,10(1):19-34
Jinling University, or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was created in 1910 from the merger of three Christian missionary schools in Nanjing (Nanking). After a period of smooth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had to face huge challenges in the 1920s when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gained momentum in China. After the Nanjing Incident in 1927, the university was forced to deal with all the serious challenges of running a new school. Within two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reform, which include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oard of directors, the accession of the university’s first Chinese president, and the completion of a process of government-mandated registration. All this ultimately led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into a new era. The university reacted to the registration requirement and the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reshuffling in a process of gradual, interlocking responses. This process reflects the general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chu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is important historical moment, though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s own experience are also apparent.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