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0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4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骨、角、竹、漆、木器等,均属文物中的小器类,故往往被合称为杂项,但即如牙骨角漆竹木,一器之微,往往也穷工极巧,考工考史,源远流长。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骨杂器即是历史的馈赠和厚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追缴回来的三件"叔休器"和见于著录的五件"叔休器",判断目前所见所有"叔休器"均属同一器主。叔休可能为春秋早期管理当地盐业贸易的职官,身份地位均较重要。同时结合铭文内容等认为"叔休器"可能来源于淮河流域信阳一带的周代诸侯小国"冠"。冠、番、樊等可能是被淮河以外诸国称"繁"的不同小国,它们位于淮河流域信阳一带,在商周时期盐铜贸易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形成盐铜交易枢纽"繁阳"。 相似文献
3.
韩东育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3):94-105
朱舜水在日期间,除了一些翔实可考的典型事迹外,也留下了许多难以破解的疑点。由于这些疑点多散落在复杂隐微的生活背景中,也浮现于当事人矛盾苦恼的精神世界里,因此,钩沉和破解这些疑点,或许能为人们了解朱氏本身的复杂性和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提供经典历史叙事之外的观察可能。这种可能,对于立体把握特定时期历史人物的本然状态,当有补益。 相似文献
4.
裴李岗文化强盛时对外扩张影响,将渭河流域、汉水上游和黄河中游以北地区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败时又东向迁徙,其文化因素深深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文化当中.正是由于地处中原核心的裴李岗文化的强大作用,才使黄河流域文化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而于公元前第九千纪形成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才使黄河下游、汉水上游、淮北甚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区发生较多联系,从而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早期人类活动与城市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研究成果,分析了乌鲁木齐早期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唐代轮台城的兴废,并探讨了清代以来乌鲁木齐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和原因。认为军政职能是清代城池建筑的主要原因,商业贸易发展是城市形态变异的内动力,现代工业发展是形态突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朝鲜时代宫中举行仪礼行事时,经常排设和使用一种名为“遮日”的能够隔断日射和降雨的幕构造设施。作者以19世纪以后宫中宴享为中心分析了遮日的功能与特性,详细探讨了遮日的构成、种类、材料和排设方式等具体特性,并对在宫中仪礼行事的举行地如何使用遮日加以推断性的复原。 相似文献
7.
对于北京民间花会的研究,总的来说是集中在对以碧霞元君信仰为背景的妙峰山香会的研究上,而其中又以北京城的香会组织与活动为研究重点。民国时期的北京香会的研究主要有:1925年顾颉刚、孙伏园等5位学者对妙峰山庙会的实地考察,在《京报副刊》先后6期发表“妙峰山进香专号”,后于1928年9月收录另外几篇相关文章,以《妙峰山》为名结集出版。同年,李景汉根据自己的亲自考察,在《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一文。1929年,顾颉刚和魏建功、白涤洲等人一起再次对妙峰山进香活动进行田野调查,后以调查专号形式在《民俗》第六九、七十合刊上发表文章9篇、附录3篇和田野照片近40幅。此外还有与妙峰山香会有关的专著两部,一是奉宽的《妙峰山琐记》,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世徂徕学派的生成经纬,展现了“本体的解构与重建”的全过程。被它所解构的本体,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朱子学的“理”。由于该理所提倡的“物理从属于道理”的基本精神与江户中后期的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徂徕学派诸子所从事的从否定“理”到重建“理”的破立工作,完成了对朱子学本体的解构与重建任务,也初步实现了对朱子学“物理从属于道理”模式的反证——使“道理从属于物理”。该转变,为日本早期近代化奠定了有别于西学的自国理论基础,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在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日食记录,通常包括朔日干支、日食宿度、食分及起讫时刻等信息,总体以《新唐书.天文志》的记载较为准确和完整,但脱漏失载的情况仍然存在。《志》文中有关日食的模糊预言,暴露了帝王政治的统治危机,较为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旧唐书.天文志》仍有《新志》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晚唐至宋代墓葬中的仿木建筑雕饰与隋唐时期的地上建筑——仿木砖塔的装饰相联系,推断宋墓中流行的仿木建筑雕饰最早应是受到地上仿木砖塔建筑装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