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1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富盛跳山东汉建初买地摩崖是现存浙江境内有确切纪年的汉代摩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体积最大的买地券,被列为我国的汉刻重宝。通过追溯摩崖发现经过和结合相关史料,凸显此摩崖在金石学、社会政治经济学和书法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指出风俗三大特征:基本的地情元素;具有承载历史、折射时代的功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重点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编修工作.并指出,风俗入志是保证第二轮修志资料完整性、科学性的需要,是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志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物建筑勘察的目的是掌握现状文物的真实状态和危险程度,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为此,探讨了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特点和内涵,结合实际案例,归纳总结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四个基本特点:在强调文物真实性的同时,要求勘察内容的完备性和详实性;强调病害机理分析与病害成因的数值仿真验证;关注文物本体的抗震性能研究;强调以最小的干预获取最真实的情况。阐述论证了建立文物防灾减灾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点明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和防患于未然的防灾减灾体系相联系,作为该体系下的技术支撑而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友德 《人文地理》2000,15(3):69-72
西部不发达区域是我国自然资源密集地区,极具开发潜力,其经济成长采取自然资源转换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要素转换模式已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通过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中的技术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资源转换模式等问题的系统思考,提出了提升区域自然资源转换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中国土地改革所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及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再思考 ,并分析这次土地改革成功的原因、经验及历史地位 ,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50周年。  相似文献   
6.
宛西自治:一场夭折的区域现代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有礼 《史学月刊》2002,10(10):72-77
20世纪30—40年代,宛西地区发生了一场在“三自主义”指导下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这场以追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目标的实验.植根于本土化的基础之上,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和地方精英的努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理论的局限和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容忍,得不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拥护而中途夭折。  相似文献   
7.
先秦史官与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先秦史官职责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 :夏商史官基本特征是充当沟通天人的使者 ,宗教性明显 ;周史官基本特征是以“官”的角色定位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春秋晚期至战国史官 ,带有许多士文化的特征。先秦史官历史演变是决定中国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领导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进而走向伟大振兴的90年。大体看来,前28年侧重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民族振兴大业创造政治前提;中30年侧重于在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近32年侧重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形成体现中西文化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形态。  相似文献   
9.
第二轮《江苏省志》文化部类编纂期间,江苏文化领域随着文化地位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观念的变迁,这一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软实力地位的提高,也要求第二轮志书编纂要给文化部类更多的关注。第二轮《江苏省志》在与首轮的过渡和衔接方面,着力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篇目设置上体现传承性和创新性;2.内容记述上体现专业性与地域性;3.内涵外延上体现深刻性和趋向性。  相似文献   
10.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risk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that integrates the probabilities of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in a regi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civi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eismic hazard to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is article, a framework for the time-variant seismic sustain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ighway bridge networks is presente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network is quantified in terms of its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metrics. These include the expected downtime, expected energy wast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the expected loss. The methodology considers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a set of seismic scenarios that reflect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region. The performance of network links is quantified based on individual bridge performance evaluated through fragility analyses. The sustainability and risk depend on the damage states of both the links and the bridges within the network following an earthquake scenario. The time-vari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metrics and risk due to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is identified. The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on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ocated in Alameda County,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