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nitoring is deemed crucial for the incentivization of a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 but its function relies on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between the central authority and the delegated individuals.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by considering changes in the fiscal behavior of Chinese county governments following an exogenous fiscal reform in 2004/2005 that removed information obstacles between provinces and counties. Employing data on 590 Chinese counties from 2000 to 2009, we find that counties in the reform provinces adopt a mor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fter the reform, suggesting that they become more incentivized in the political competi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Such effects are stronger in counties with fewer competing peers and counties with either high or low ranks in the records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peers. The increase in counties' productive spending leads to higher economic growth in later years.  相似文献   
2.
3.
A lack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together with confusing rules and enforcement often characterize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connecting such contextual features to existing model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we examine how regulatory factors are related to basic and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China. Drawing on data derived from both a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 show that a perception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ross multiple government levels and uni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usiness efforts in basic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regardless of the specific enforcement intensity. Nevertheless, a perception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is not related to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Conversely, a perception of policy ambiguity, in the form of confus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enforcement,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efforts in both basic and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yet, intensive inspections mitigate these 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policy ambiguity.  相似文献   
4.
张宁 《中国地方志》2015,(2):14-18,62
第二轮修志面临资料缺失问题,而作为资料补充渠道之一的口述史,在地方志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轮修志应重视口述资料的运用,使其在志书资料补充收集中发挥更大的功用。口述资料能补充志书关键资料、微观资料、一手鲜活资料,以及印证文献资料。同时,使用口述史资料也面临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七项举措:一是研究理论,加大理论指导力度;二是建立制度,提供规范化保障;三是指导工作,推动开展口述资料收集;四是实施项目,投入具体口述史实践;五是实现数字化,使口述资料得以妥善保存、信息共享;六是加强口述史人才队伍建设;七是扩大宣传,提高口述史知名度和在修志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建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位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古月桥是折边拱桥这种桥梁发展过渡形式中不可多见的典型实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为了明确古月桥目前的状态,分析其主要威胁及病害原因,判断结构稳定性,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修缮方案,采用多种科技方法对古月桥进行了勘察和综合判断。面对桥身残破的现状,工作组采取了三维激光扫描、微观实验、结构分析等多种科技方法综合勘察,不仅较为清晰的地了解了古月桥的病害威胁,也分析了其背后致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终对古月桥稳定性及保存状况做出了综合判断。上述多种方法的应用,不仅相互印证了勘察结论,也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和丁汝昌等海军将领宁死不屈、战败自杀,其事迹可歌可泣,更发人深省。从他们成长经历和战斗事略,不难洞悉其自杀原因在于传统的忠君思想和荣辱观以及脆弱的国民性格。中国军人特别是各级将领应当知耻而后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为江苏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江苏省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互动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人文地理研究进展与方法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人文地理领域杂志近年大数据文章解释其与大数据应用的关系,强调其应用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不能代替传统人文地理研究范式,而是对现研究方法的补充。大数据和小数据需对话交流;②大数据本身是一种话语权,嵌入人文地理研究系统。保证人文地理学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需在批判角度审视和运用;③需关注大数据对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影响;④运用大数据解读地理和空间过程复杂性的同时,应看到大数据应用对公共服务的潜力,思考其结果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国江西省地方志《吉安府志》和韩国全罗道南原府地方志《龙城续志》中关于本贯记录的比较,说明"本贯"一词在古代中国社会和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具有不同的含义。本贯在古代中国社会表示"相应人物的本籍地",但是在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则是指相应人物"远祖的本籍地",而相应人物的远祖是几百年以前或者一千多年以前存在的。而且,本贯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含义源于两国姓氏制度与本贯制度发展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的狩猎工具——布鲁及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蒙古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但狩猎经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曾是蒙古先民维持生存必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后来,牧养的牲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后,狩猎作为衣食来源的一种补充和必要的护牧措施始终不曾被放弃。蒙古人的狩猎工具除马匹、猎犬、弓箭、猎刀、扎枪,套索、猎夹,以及后来使用的火枪外,还有一处传统的工具———布鲁。此为蒙古游牧民族特有的锤击和抛击猎物的击器。一、布鲁的形制及功用布鲁柄一般为榆木或山榆木等硬质木制作,形制呈前端弯曲的镰刀柄状,全长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