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卜辞看洹北商城一号宫殿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卜辞中有关宗庙的祭祀活动和祭祀场所资料与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的祭祀遗存相对照,内涵基本相合,从而证明洹北商城一号宫殿为商王的宗庙.  相似文献   
2.
庞小霞  高江涛 《考古》2012,(9):45-52
封顶壶形盉是指顶部封闭、顶盖上前部有管状流、后部有口、束颈、鼓腹、平底、单鋬,整体呈壶形的陶器或青铜器。因流根部多见对称乳钉或泥质圆饼,加上较长的流,好似象鼻,又称"象鼻盉"或"兽首盉"。先秦时期的陶盉和青铜  相似文献   
3.
环太湖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大致开始于良渚文化早期,至西周春秋时期才逐渐进入真正的文明社会。环太湖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波折起伏较大,有着兴盛-衰落-再复兴的曲折过程,然而中原地区则是连续的不断的稳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寺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6.
高江涛  庞小霞 《南方文物》2009,(4):92-92,93-96
1973年,在山东兖州西李宫村发现一批铜器,见有铜卣、铜爵、铜觚和铜刀各一件,其中铜卣盖内与腹底铸有铭文“蜀册父癸”,铜爵腹内铸有铭文“移父癸”。铜卣与铜爵铭文第一个字基本相同,应为同一个字,一般认为是“索”,材料公布者认为器主是《左传》定公四年载周初封鲁所赐殷民六族之一的索氏。本文在重新考释该字的基础上,对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7年,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第二阶段)相关课题的工作安排,要求在陶寺城址继续发掘,探索宫殿区布局和区划。陶寺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样迫切要求我们确定陶寺城址是否存在宫殿区,以及宫殿区所在位置、规模等比较明确的信息。因此,寻找宫殿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砦期遗存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砦期遗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提出将新砦期遗存独立为一个新的文化——新砦文化。新砦文化的分布范围仍属于广义的豫西地区,其中分布区可暂分伊洛下游区(含郑州市区)和颍汝区两个小区;文化类型上可分为新砦类型和花地嘴类型。新砦文化的性质属于夏文化,夏文化包括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红陶钵覆面葬是史前时期用红陶钵将墓主人头部或面部覆盖的一种特殊葬俗。这种墓葬发现的不多,集中分布于太湖地区、江淮东部及淮北等南北相连区域,年代也集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目前对这一特殊的埋葬形式论述者极少,本文拟从墓葬、年代、形制、功用及反映的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简要探索。一、相关发现红陶钵覆面葬主要发现于以下几个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宫城是中国古代城址和中心聚落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宫城的出现并非与城址的出现同步,当史前城址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才出现了宫城.偃师商城宫城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二里头宫城的发现将宫城出现的时间一下提前了几百年①.但是二里头成熟的宫城形态有理由使我们相信早于二里头文化阶段已有了宫城的雏形.近年蓬勃发展的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和一些重大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宫城的形成问题提供了线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中国早期宫城的起源、形成及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