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正>传统的景德镇制瓷分工鲜明、工艺精湛。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从毫不起眼的土到美轮美奂的瓷,这变化中的奇迹,写就一部制瓷技艺的煌煌巨著。瓷之美,熔之器唐代高宗武德四年,有个叫陶玉的镇民烧造出"土埴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的瓷器载入关中,且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宋代以来,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业不断发展,形成分工精细、组织有序、产能可观的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工匠们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探索、改进和创新,生产出介于青瓷和  相似文献   
3.
2012年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元末明初地层出土了一件青花漏斗形器,为此前未发现过的新器类,结合同地层出土的其他遗物并与纪年资料等进行比对,可以判定其为一件元代青花瓷。此件器物中空,通过比对与工艺复原研究,结合其“广首而纤腹”的特点,推断其为腰鼓的半截鼓腔。瓷腰鼓流行于唐宋时期,从窑址考古发现来看,此时期南北方生产腰鼓的窑场有30多处,其中以河南鲁山窑、广西永福窑为代表。随着制瓷技术和礼乐文化的对外传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开始生产造型相近的瓷质腰鼓。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宋代以后陶瓷腰鼓生产式微,木质腰鼓以其轻便易携、音质清脆的特性日渐成为上达宫廷、下至庶民的首选鼓乐器。而落马桥窑址出土的这件器物,制作精致,或为礼制性活动所用,可以视为古代瓷质腰鼓的最后一抹余晖。  相似文献   
4.
高宪平 《文物》2020,(11):67-78+1
洪武初年,朱元璋确立新朝祭器的基本样式,学者将这两种变化概括为祭器的"瓷器化"和"日用器化"。嘉靖时期祭礼改制,定立四郊,象征四郊之色的祭祀用瓷变得独立化和专一化,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清末。2014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嘉靖时期地层中出土了爵、豆、登等瓷器,其形制可与《大明集礼》所载图像对应。结合文献可知,这批祭祀用瓷烧造时间均不应早于嘉靖九年(1530年)。其中瓷豆、瓷登形制与文献记载不同,应为嘉靖九年议制祭祀用器过程中烧造的样品,而被定为弘治和嘉靖时期的各色传世瓷尊,其烧造年代均应不早于"定四郊、各陵瓷器"的嘉靖九年。  相似文献   
5.
秦大树  高宪平  翁彦俊 《文物》2020,(11):79-96+48+1
根据对落马桥窑址明清时期遗存发掘资料所开展的分期研究结论,可进一步将落马桥明清时期的生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明代复苏期(洪武至宣德)、发展期(正统至嘉靖初期)、高峰期(嘉靖早期至崇祯),清代恢复期(顺治至雍正)、发展期(乾隆至道光)、衰落期(咸丰至宣统)。通过总结各阶段的生产特点以及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构建以落马桥为代表的明清时期景德镇镇区窑场的发展历程。文章还讨论了民窑青花瓷开始大规模生产的时间、青花生产技艺在明中期向外地的传播、晚明时期官搭民烧的出土物证据及制度探讨等,首次根据考古资料总结了明清景德镇民窑的基本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6.
2012~2013年,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发掘清理出丰富的明代早期遗存,尤其是出土了大量所谓“空白期”的遗物。建立在具有明确叠压打破关系的地层及遗迹单位基础上,可以将明代早期遗存以正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通过对不同阶段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表明在景德镇的生产中心区域,洪武至宣德时期主要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正统至天顺时期,青花瓷器开始在民窑场中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青花瓷器生产走向普及和成熟。这种变化在海内外遗址、墓葬等出土瓷器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