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蒙古人迁移从中国、伊朗和中亚俘获的工匠的政策导致了当时的丝绸文化交流。近年来,伏尔加、顿河流域的北高加索术赤·兀罗斯地区13-14世纪中叶的游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纺织品,通过对发现于诺沃巴甫洛夫斯基(Novopavlovsky)、朱赫塔(Djuhta)、凡尔勃费·老格(VerbovyLog)的纺织品的内容、结构、技法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其各自的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2.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日本和中国南方一样,都有发达的硬陶文化。本文从技术、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硬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与发达的硬陶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土壤成分中硅铝含量高,成为这三个地区陶器高温烧成的有利条件,至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硬陶的量产上更具优势。同时其他可用作礼器的高档容器相对不发达或欠缺,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陶器生产。相反,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楚时的长江中游、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除土质条件以外,还因将资源和人力主要用于青铜铸造、砖瓦烧制等,而没有形成发达的硬陶文化。  相似文献   
3.
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王(M12:98)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巅峰之作。琮的器型变化体现了玉器制作的节约原则,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则是随着神化体系的完善,经历了一定发展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日本平安京出土的花枝蝶鸟方镜镜范构造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平安后期铜镜制作工艺最显著的特征,即粗坯与细粘土重叠。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和镜诸要素的发展过程,指出日本铜镜的"和式化"现象是在11世纪后半叶迅速发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