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楚,维语即"马拉巴希"(有鹿出没的地方)。在县城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们采购好"粮草"准备去叶尔羌河考察拍摄多朗人的狩猎生活。  相似文献   
2.
晚年毛泽东     
正从“九一三”事件到病逝,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五年。与“九一三”事件之前相比,毛泽东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极大变化。1972年2月一场大病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听力、视力变弱,连站立都逐渐困难。与身体状况变化相比,毛泽东的情绪变化复杂一些,有起有伏。在这样一种身心状态中,毛泽东度过了他最  相似文献   
3.
正大概1990年代开始,"走近"一词流行起来,不少历史读物还以此作书名,无非想藉此表示作者或主人公同某位历史名人关系的密切或者对其了解的程度之深。此类读物大多是夸大其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本《走进毛泽东的黄昏岁月》则不然,它的主人公之一孟锦云,是真的走近了另一位主人公——毛泽东。孟是毛的护理人员,在毛生前最后一年多时间里一直服  相似文献   
4.
韩连赟  韩钢 《旅游》2007,(1):36-47
新疆是一片混血的土地。在这片亚洲腹地的历史上,各民族、各色人种盛起衰落,演绎着不朽的芙雄传说。定居在绿洲的农民在火焰山下种植着葡萄,在广阔的大草原骑着骏马飞奔的牧民塑造着几个文明的辉煌。早在汉代出现的36个“城郭之城”均为绿洲王国,而在绿洲外的草原和群山之中出没的则是游牧的“蛮族”,他们随着水草而居,驰骋掠夺,然后迷一般地消失在最飞扬的黄土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在新疆工作多年,经常因工作原因前往新疆那些特有的部落进行采风。亲眼目睹了那些边缘部落的喜悦与痛苦。和他们—起,因为喜悦而舞动,因痛苦而哭泣,和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感谢上天所赐予我们的生活。每次回到城市后,我都久久无法忘记那些在阳光下飞舞的尘埃和那些有着羊眼睛一般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韩钢 《炎黄春秋》2007,(12):29-33
本书后记,本该由它的作者龚育之同志来写的。令人痛惜的是,今年六月十二日,龚育之同志驾鹤西去,永远不可能写后记了!  相似文献   
7.
神奇南疆     
祖国的大西北,新疆的天山南部,对所有的旅行者来说都是心驰神往的黄金腹地。这里有雅丹地貌、大漠戈壁、雪山草原、河流森林。而一旦你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你用双脚来丈量,用心灵来体会,用学识去认识。无数的古国遗址、佛教洞窟、古老的清真寺院、残存的烽燧、众多的民族以及他们在漫长岁月中所创造的独特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韩钢 《炎黄春秋》2005,(2):55-56
这个题目,是从葛兆光先生近著《思想史的写法》套用过来的。葛著讨论的并不是思想史的写作技巧,而是有关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龚育之同志的《党史札记二集》(以下简称《札记二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研究党史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这些理念、视野和方法,主要不形诸文字而浸润在文字之中,是一种“在无画处看出画图,于寻常间显出奇异”的意境。所以,我便借用了葛著的书名。  相似文献   
9.
韩钢 《江淮文史》2014,(1):135-157
大概1990年代开始。“走近”一词流行起来,不少历史读物还以此作书名,无非想藉此表示作者或主人公同某位历史名人关系的密切或者对其了解的程度之深。此类读物大多是夸大其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本《走进毛泽东的黄昏岁月》则不然,它的主人公之一孟锦云,是真的走近了另一位主人公——毛泽东。盂是毛的护理人员,在毛生前最后一年多时间里一直服侍毛。就空间距离而言,比她同毛泽东走得更近的人大概不多。  相似文献   
10.
在葡萄沟旅游,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火辣。不光是气温高,那些景点的色彩也都鲜艳火辣:通红的火焰山、黄澄澄的交河故城、黑色的砂疗站……这些景点奇特丰富,令人振奋。但是兴奋之后就会有一种渴望:寻找绿色、寻找清凉。我们的导游维族小伙子买买提似乎猜透了我们的心事,下一站就开着他的“小篷车”向葡萄沟驶去。途中有一个瓜市,在一片白杨树树阴下,摆着一堆堆西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