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清初官方主导实测的经纬度地图,对清代直至民国初期地图的绘制产生深远影响。对其数字化可为自然、人文要素变迁研究提供这一时间断面具有相对准确位置的地理数据,这对自然要素的变迁研究尤为重要。以图中广东地区为例,采用不同的地图配准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乾隆十三排图》对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继承与发展,并与之前有关广西的数字化研究作比较。研究发现《乾隆十三排图》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基础,使用相同的坐标系,但是两个地区坐标系的偏移程度不同,主要与地理配准方式有关;图面内容的承继也有差异,这与清初对两个地区开发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修桂先生是中国历史地貌学的开创者和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多源数据,辅以实地考察,深入解读有关环境变迁的历史文献,为历史地貌学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他对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自成一体,兼具中国特色,其成果堪称中国历史地貌学的扛鼎之作。有关海河形成、黄河下游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泊演变及上海成陆的研究在谭其骧先生的基础上,又提出诸多见解。这些研究贯穿古今,促进并深化了我国历史地貌学的发展,是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历史地理学科经世致用的具体体现。他还参与我国现存最早最精美汉代地图的复原和研究,为古地图的拼复提供了关键论证,确保了对该图最大限度的正确复原。他关于古地图的研究和应用亦为地图内史与外史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昭庆 《攀登》2006,25(5):53-57
目前学术界就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共提出“江河源文化”、“青藏文化”等9种文化命名,本文认为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由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而政区和文化区范围界定的不匹配、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时期移民活动则是注定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其他省份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把青海地域文化命名为“青海文化”,因为“青海”既是历史地名,又是自然实体名,符合已有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文章最后特别指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命名和历史文化定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地域文化名称如人的姓名,只是一种识别符号,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后者是历史文化定位的内容。针对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建议以分层的方式来解决青海历史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省民国时期档案与相关资料的分析,依据各县"不能生产之石山"占该县总面积的百分比,把相关39县划分为四个程度不同的"疑似石漠化"地区:重度石漠化地区(≥50%)、中度石漠化地区(<50%≥20%)、轻度石漠化地区(<20%≥5%)和无明显石漠化地区(<5%)。民国时期,毕节地区东部、安顺市、黔西南地区、铜仁及其周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除了铜仁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石漠化状况与今日的吻合。民国时期石漠化严重程度与人口密度分布呈正相关,反映人类活动是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石漠化严重地区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度吻合,反映了石漠化的自然成因。  相似文献   
5.
洪泽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洪泽湖形成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对其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夺淮和高家堰的修筑是洪泽湖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洪泽湖的演变经历了为五个阶段,即:明代中叶以前湖涧并存阶段;明中后期东部湖面扩展阶段;明末清初湖盆淤淀及清口门限沙充分发展阶段;康乾时期湖面西扩阶段及康熙中期以后的洪泽湖水库阶段。洪泽湖演变的模式为:清口处淤淀──修筑高家堰(抬高水位,蓄清刷沙)──刷沙阶段性成功──清口处再淤淀──加高高家堰──又是剧沙阶段性成功──清口再淤淀……湖面随水位的递增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近70年来中国河湖水系变迁按照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本文统计分析了《地理学报》《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三大刊物发表有关河湖水系变迁相关论文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分个体对象研究、综合研究、理论探讨及文献整理等四类,阐述了以往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意义.同时对近年出现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运用环境史等新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七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方志资料 ,在有记载的年份中从各省市每年只取一条资料 ,按照资料冷暖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值 ,以十年为单位 ,将这些值相加 ,然后将所得的总数除以 10 ,本文称之为温度指数 ,共得到 4 6个温度指数值 ,取其平均数 1.7为参数 ,大致可将明清时期 (14 4 0年到 1899年 )冬季异常气候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暖时段 ,即 14 4 0 -14 89年 ,15 2 0 - 16 19年和 172 0 - 1789年 ;三个冷时段即 14 90 - 15 19年 ,16 2 0 - 1719年和 1790 -1899年。无论在暖时段还是冷时段 ,总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极端个别或一些年份的冷或暖的回旋。如在第二个暖时段中 15 6 0年至 15 6 9年、第三个暖时段中 174 1至 174 6年冷冬的回旋和在第二个冷时段中 170 0至 170 9年、第三个冷时段中 185 0至 185 9年暖冬的回旋  相似文献   
8.
明代至清初贵州交通沿线的植被及石漠化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明清方志、游记、朱批奏折,以"移步换景"的视角,考察明代至清初贵州交通沿线的植被分布及变迁,并从石漠化地表景观、石漠化敏感性影响因子及与今日石漠化分布现状的对比等角度解读文献中所见的石漠化现象。结论认为,明末清初今贵州安顺、镇宁、六枝、盘县、普安等地已产生石漠化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