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浩繁如烟的史料里,他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这可能是历史的记忆出了错误,因为他不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之一。在哲学界,他是第一位把罗素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也是第一批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之一。以下是张申府的女儿张燕妮对其一生的点滴回忆——  相似文献   
2.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在浩繁如烟的史料里,他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这可能是历史的记忆出了错误,因为他不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之一。在哲学界,他是第一位把罗素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也是第一批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之一。以下是张申府的女儿张燕妮对其一生的点滴回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他主持清朝外交超过30年,是清朝晚期外交活动的核心人物。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及其奉行的对外政策对于清朝晚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及中外交涉构成了清朝晚期外交实践的主体。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对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深入研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晚清外交,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世乐 《文史博览》2005,(12):15-18
朱光潜(1987-1988),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学术成就在美学领域,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和《西方美学史》等。  相似文献   
6.
陈远 《江淮文史》2016,(6):130-135
许倬云,历史学家,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先后执教于中国台湾大学、美国匹茨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客座教授。著有《求古编》《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万古江河》是许倬云毕生智慧的结晶,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创新诠释。  相似文献   
7.
正"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1917年3月8日,胡适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日记中注明这句话来自《伊利亚特》第18章第125行。但胡适不是直接从该书中摘录的。日记中说,英国19世纪的宗教改良运动未起时,其未来的领袖纽曼、傅鲁得、客白儿诸人久以改良宗教相期许。三人将其所作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陈远 《百年潮》2012,(6):78-79
知道胡适的人大都知道胡博士有“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名言,但是宽容的胡博士也有不宽容的一面。在民国十年(1921)五月十九日的日记中,胡适记载了“一件略动感情的事”,反映了他不讲情面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5月是吃四季豆的季节。阳光静静地洒进厨房,我闲闲地打理着四季豆。“如果干煸,用那种扁扁的四季豆最好。”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只要一吃四季豆,我就会想到他。如果他缘那些活着的朋友一样,在城市某个角落过着干篇一律的日子,我怀疑自己还会这样强烈地想到他。他选择了一种惨烈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把自己抛到窗外去。  相似文献   
10.
父亲从小在家乡就被誉为“神童”,他很小就中了秀才,然后又中了举人。之后他到了万木草堂,碰到了康南海(康有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万木草堂,他跟康南海一番谈话之后,他的眼界大为开阔,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事,觉得不能再读那些古书了。从此之后,近代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里面,都闪现着“康梁”的身影。“公车上书”算是父亲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说是近代学生运动的开端。到他25岁的时候,“戊戌变法”又开始了。在“戊戌变法”中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光绪皇帝接见父亲,但是却没有办法听懂父亲的广东话,而父亲又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只给他封了一个六品的小官。但是他在背后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舆论上,他在《清议报》、《时务报》上撰文鼓吹变法,由于他“笔端常带感情”,文章很能感染人,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父亲逃亡日本,在那里呆了十几年。在开头那几年,他学习日文,看了许多当时日本翻译的欧洲的那些文章,思考了许多问题。后来他又在日本创办了《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