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图、洛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河图、洛书的产生时代,清代的考据学家们早有答案:它出现于宋代,但思想内容则渊源于汉。这是个正确的结论。在没有充分的新材料的情况下,它不能被随便推翻。现在有人说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代传下来的、一个是游牧时代的气候图,一个是游牧时代的罗盘云云,尽管这说法缺乏立论的根据,但却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至于  相似文献   
2.
包山楚墓出土的文书简,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自其面世以后,利用它来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出,一是包山简文字诡异,许多字的隶定、释读存在着困难;二是对于若干关键字词的理解,各家分歧太大,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这种情况在包山“受期”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从《包山楚简》出版后,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索[1]。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受期”简中一些关键字词的解读乃至整个“受期”简的性质,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受期”简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我国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哲学著作。它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传》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彖辞、象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和系辞等十篇,统称为“十翼”。《系辞传》推断《易经》作于殷周之际;司马迁说《易传》为孔子作。这种说法,从大体上看是有根据的。《周易》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奴隶制时代灿烂文化的结晶。它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试说张家山汉简《具律》中的“证不言请”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张家山汉简《具律》的记载为基础,结合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包括悬泉汉简)以及唐律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证不言请(情)”律是汉代《具律》中一条应用非常广泛的律文,并廓清了“满三日而证不言请”、“反坐”与“证不言请”的应用等问题,从而揭示了张家山汉简的发现对于汉律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拙文《河图洛书时代考辨》在《史学集刊》九一年一期发表以后,苏洪济先生撰《河图洛书考辨》(以下简称苏文)、韩永贤先生撰《河图、洛书时代再考》(以下简称韩文),先后批评拙文。不同学术观点互相交流,互对切磋,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因此本文准备遵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再谈河图、洛书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6.
《左传译文》纠谬七则陈恩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是人们了解先秦时期典章制度、名物故实、社会思想及习俗风貌的必读书籍。但因它文辞古奥,不易索解,所以近年随着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展开,出了多种《左传》今译本,给广大文史爱好者学习古代文化带来了方便。在...  相似文献   
7.
《谷梁作》是《春秋》三传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晋范宁说:“《谷梁》清而婉.”唐啖助说:“《谷梁》意深”,对《谷梁传》所反映的儒家思想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在整理古籍的工作中,对于这样一部儒家的著作,不能不给予充分的注意.但是在近代,有些学者出来贬低《谷梁传》的价值,说它是一部汉人编造的伪古文,在史学界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辨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先秦军事刑罚是构成我国古代军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就它的发生、发展以及性质,作一初步探讨。 一 军事刑罚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司马法·天子之义》说:“古者贤王明民之德……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  相似文献   
9.
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三体五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体五例”问题是《左传》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牵涉到对《左传》中解经文字怎样理解。当代青年读《左传》往往被其迷惑。古今学人虽然对《左传》义例多有批评 ,但又缺乏系统论述。本文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所谓“三体”,既不出自周公 ,也不出自孔子 ,而是《左传》作者所总结的《春秋》书法原则。至于“五例”,本为汉代左氏学者赞美《春秋》的文字 ,后被窜入到《左传》原文中。依“三体五例”去解《春秋》大义 ,则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10.
《春秋》名称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一大公案,久讼未决。当今有代表性的学者周予同之《群经概论》、蒋伯潜之《十三经概论》、杨伯峻之《春秋左传注》皆采晋杜预“错举四时”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几成定论。实则杜说不确。本文从天文学与民族学视角出发,并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年含春秋二季,春秋即代表一年。此是史书称《春秋》之源,与“错举四时”说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