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陈友良 《史学月刊》2007,17(5):62-66
五四时期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以其大哲学家的眼光,就中国问题发表看法,激起中国思想学术界颇大的反响。从英伦学成而归的杨端六,是罗素在上海、长沙讲学期间的一位重要译员。针对国人盲目追崇的学风,杨端六在报章上发表批评文章,主张应该理性地对待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学说。他本人亦从罗素实用哲学中吸取精神养料,进行着社会政治实践。杨端六与罗素的思想交往,以往鲜有人讨论,但不失为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缕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2.
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友良 《安徽史学》2006,6(2):45-51
五四时期留英学生的思想活动鲜见论者讨论.本文以留英学生1917年初创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杂志为中心,讨论其同人群体及其文化思想和教育主张.作为留英学界的一股知识力量,<太平洋>同人所提供的新思想观念,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积极推动和引导作用,这与以<新青年>作为运动的指导力量并无二致.但<太平洋>的思想背景有着浓厚的英伦调和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阅读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由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永泰县志&#183;人物传.力钧》条的过程中,发现有两条原文值得商榷。现将其征引如下:  相似文献   
4.
“切音”就是“拼音”,即采用易读易写的符号来切汉字读音.以帮助普及一般民众的文化知识。从19世纪90年代到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国语言文字学界曾出现了多达28种的由个人或团体创制的切音字方案,由此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且声势浩大的文字改革探讨,成为晚清社会文化变革运动的重要表象之一。其中,闽省士人卓有成效的创新,对清末切音字方案的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年的教育与实践为林则徐经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