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厓山访古记     
1986年11月下旬,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磊副院长的安排,在我由深圳途径广州候机返蓉期间,使我有幸参与祝贺江门市社联成立大会的贵客行列。在出席了江门市社联成立大会的次日,即由江门市委宣传部的黄国明同志陪同,乘车前往崖山踏访。崖山依山临海,唐宋以来,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有崖门炮台,踞潭江、西江支  相似文献   
2.
赵成庆其人与三台元碑的史料价值陈世松元朝建号统治中国不及百年(127—1368年),控制四川时间更短(1279—1363年),因此.目前在四川境内,保存的元代碑刻稀如凤毛麟角。《四川文物》1994年第1期刊载方晓的题为《三台发现元赵垠祖墓碑》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在大足南山玉皇阁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一通被称为《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的摩崖石刻。该碑为真书,全文602字。碑成时间为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在号称石刻之乡的大足,造像林立,题记俯拾皆是,似乎值不得为一通寻常的摩崖石刻大书特书。本文之所以看中这通碑记,并且不惜笔墨对它进行一番探讨研究,就在于它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可以为大足石刻艺术的中断时限提供推论的依据。抛砖引玉,尚乞专家学者指正。 一、以碑证史  相似文献   
4.
老泸州是存在于宋、元之际四川历史上的一个地名,它指的就是在神臂山建立治所期间的泸州。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制置四川,为抗御蒙古骑兵,遍令诸郡择险迁治,委曹致大于泸州下游六十里神臂山创立新城,以为泸州治所。这座新城,载籍上叫神臂城,又称铁泸城,俗呼为老泸州城。震惊宋、元历史的刘整降元事件,就发生在这座城上。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二月刊讫的《泸县志》卷八《杂志·外纪补遗》有云:  相似文献   
5.
中国客家问题的记录撰述,从19世纪初徐旭曾丰湖讲学、博罗韩生为之笔记就开始了。但真正称得上现代学术意义的著述活动,则是20世纪前期的事,其中尤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发端。罗香林身处客家问题迭相轰动、客家意识急剧膨胀的时期,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他通过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学术积累,接受西方知识以及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为17世纪以后才开始具有自我区分意识的客家族群,进行了系列“学术包装”,建构出一个客家人源自中原,经过五次迁徙,最后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形成独立民系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广安重建“邓时敏神道碑”碑、立碑时间的质疑,对神道碑的内容、立碑原则及其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章最后还就当前物保护、修复重建工作应该注意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丁黼(公元1167—1236年),字文伯,号延溪,徐州人,赵室南渡后,其家定居于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他以“平阳高弟”,被誉为“正学直道”,齐名于当时理学大师曾德秀、魏了翁之间。自淳熙十四年(1187)登进士第后,在将近五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屡进屡蹶”,一生主要在外地作官,足迹遍及于今浙江、江西、广西和四川境内。丁黼曾先后两度在四川任职,最后以四川安抚制置  相似文献   
8.
一部真实反映清初移民社会生活史的族谱陈世松族谱是研究封建社会移民史的重要资料。迄今,在研究对四川乃至对全国都曾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时,各种学术论著无不援引族谱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目前在一些大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研究单位图书馆中...  相似文献   
9.
如果人们到四川省博物馆去参观四川历史文物展览,在元代部份的陈列柜内,会发现一颗正方形的铜印——这就是有名的元代“万州诸军奥鲁之印”。据了解,1966年在四川苍溪县元坝区王渡乡大获城一字库中同时发现了两方同文、同制的元代“万州诸军奥鲁之印”。省博物馆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方,另一方现藏苍溪县文化馆。  相似文献   
10.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涪州(今涪陵市)曾于“咸淳二年(1266年)移治三台山”。 关于宋末涪州移治的三台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释作龟山:“龟山在州东北。《志》云:一名三台山,在黔江东岸。宋咸淳三年尝移治于三台山,即此”。按顾氏所理解的龟山,在涪州东北,今乌江东岸。此说既出,其后的学者莫不以此作为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