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牺盟会与华北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牺盟会与华北抗日战争郭春梅牺盟会,全称为“牺牲救国同盟会”,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同国民党在山西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它的建立、改组及其领导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既充分体现了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又在华北地区的抗日战争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抵达陕北,之后,中共中央不断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其中对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政策和策略的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从消灭阎锡山方针的确定,到双方战事的白热化;从主动修好双方关系,到双方特殊的抗日合作;从军事上的有限反击,到政治上的不分裂。凡此种种,对整个华北的抗日局势,对中国共产党以山西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开辟,对国共两党联合抗击日寇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专题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郭春梅 《沧桑》2009,(6):54-55
乡约对地方民风的形成具有非同一般的导向作用,高平乡约以碑刻的形式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当地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内容有禁约碑、禁凿窑碑、禁赌博碑、禁樵牧碑、禁堆柴草碑、禁娼妓碑、议工价碑等。这些乡约碑刻的内容和类型反映了民间自治的程度和乡约在当地民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春梅 《神州》2012,(24):123-124
课改提倡语文教学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要求师生富有个性化的解读语文课程,既入情入理,又出其不意,既给学生耳日一新之感,更要激荡起学生心灵的轩然大波,使语文教学高扬起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5.
郭春梅 《文物世界》2010,(6):38-40,24
<正>乡规民约是清代山西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民间法,其中,它的核心规则是"约"与"罚"。在对乡村村民规定了种种的"约定、规则"外,还在民约中明确了处罚的规则。而这种"罚"又有详细  相似文献   
6.
郭春梅 《神州》2013,(1):70-70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倾听者置身于音乐天地。职高音乐教育教学中,欣赏课教学通过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培养职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课越来越受到的重视。欣赏课作为一种职高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职高音乐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专业知识,让职高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知音,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郭春梅 《文献》2005,(4):66-82
石刻,被人们称之为"会说话的石头".在素有"山西碑刻之乡"的河东,光绪三年(1877),即农历丁丑年,发生了山西二百余年未曾有的重大旱灾,故时人称之为"丁丑奇荒",因这场重旱灾又延续到光绪四年,即农历戊寅年,因而亦称为"丁戊大荒"."丁戊大荒",在正史中的记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正史记载太过简略,对灾情及救灾措施及其留给人们的恐怖心理,略而不详.事实上,大灾结束后不久,河东地区许多村落纷纷刻碑,记述了这次可怕的灾害,从许多方面弥补了史载之空白.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旱灾一直是北方第一大患,位列各种自然灾旱之首。山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地处华北黄土高原,亚温带气候,每年4—7月蒸发量最大,再加上春夏少雨,极容易在春夏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因此自古以来旱灾就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据文献记载,山西榆社县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始,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7),有9次特大灾害。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1992年间,出现过88个灾害性年份,占总年份的25.3%。而88个灾年中,因旱成灾年占50%。(1)因此可以看出旱灾在山西占有的比例及危害。因此,能否避免旱灾,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在旱灾发生时应采取何…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国南方以涝灾为忧,北方以旱灾为患,即古人所云“南方伤水,北方伤旱”。清光绪三年至四年,北方相继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大旱灾,殃及山西、陕西、河南数省,而其中山西晋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灾后,晋南地区纷纷刻碑撰文,真实记录了大灾的灾情。前日翻阅欣赏由王大高先生主编的《河东百通名碑赏析》一书时,其中的一通碑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碑文名为《村社灾情碑》。细阅其中内容,记录之翔实,数据之详细,个例之典型,描述之生动,正是正史之缺,为研究北方灾害个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下面结合史料,就《村社灾情碑》碑文进行分析。《村社灾情碑》于光绪九年(1883)四月由安邑生员范椿荣撰写,原砌于万荣县贾村乡杜村电工房墙壁上。青石,横幅,高30厘米,宽56厘米,厚度不详。碑阳楷书。全文如下:“尝思天灾流行,何代蔑有?!所最重者,莫如光绪之三、四年耳。三年,夏田薄收,秋田全无,麦未下种。至四年二三月,麦米大长,每斗重三十斤,价银三两七八。人无度用,报食草根,草根已尽,刮吃树皮,树皮亦完。道路中饿莩累累,田野间青草濯濯。八口之家,死已过半;十室之邑,生仅二三。旱久而宽,无处可逃,实有吃人肉而炊白骨者,甚有自食其儿女者。此时我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的传统民间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从字面来看,信仰,即意味着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南或榜样。根据传统的、当今社会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意即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活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将传统民间信仰视为封建主义的余孽大加鞭挞和批判,传统民间信仰一夜之间就变得无影无踪,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