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十八世纪我国康熙、雍正、乾隆的一百多年中,清代统治者在政治方面接受了明代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待文人采取了怀柔政策.以威胁利诱的手段,企图网罗天下知识分子,来为封建统治服务.这时一些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目击时伤,有的披缁入山;有的便以书画来抒发悲愤,并借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虽然他们是逃避现实的消极反抗,但绝不屈服的精神品质有力的打击了统治者的威严.江南扬州,拥有千里运河交通南北的便利,同  相似文献   
2.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3.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岭南画家居巢所著的《今夕盦读画绝句》里,有题八大山人的诗:"此身已付随身锸,此笔无殊挂杖钱;定汝赚人人赚汝,无聊笑哭漫流传。"读过这首诗,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位遗民画家满腔激愤、落拓一生的身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