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结合P.2748号书及有关史籍和地理志书,对大中二年沙州遣使中原的交通路线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进而勾勒出使节行走的大致路线。即沙州——瓜州(晋昌)——合河镇(戍)——百帐守捉——豹山守捉——宁寇军(居延海)——花门山堡——回鹘衙帐——鸊鹈泉——西受降城——天德军城——灵州——长安。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日食记录,通常包括朔日干支、日食宿度、食分及起讫时刻等信息,总体以《新唐书.天文志》的记载较为准确和完整,但脱漏失载的情况仍然存在。《志》文中有关日食的模糊预言,暴露了帝王政治的统治危机,较为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旧唐书.天文志》仍有《新志》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P.t.1045《乌鸣占》序言中,乌鸦被人们视为"天神鸟",尊为"天神使者",其叫声是传达"尊神"意旨的一种方式,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并与对应事物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在传统的中原汉文语境中,乌鸦因反哺之德不仅被视为慈孝之鸟,而且还是带来吉庆喜讯的祥瑞之鸟,因而在唐代社会中广泛流行着奉乌祈福的风气。同时,Дх.6133《祭乌法》中的牛乳和安息香,作为祭祀乌鸦的供品,同样见于P.t.1045所见的"多玛仪轨"中,这说明有关乌鸦地位以及民众敬奉乌鸦的描述,藏汉文献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因此,P.t.1045《乌鸣占》来自汉文鸟占传统的可能性更大。至于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出现的飞鸟献瑞现象,以及在各种物资财赋档案和行政文书中作为曹氏长官签署而使用的鸟形押,很可能都是吐蕃时期鸟占流行与积淀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中年间沙州使者循回鹘旧路 ,北趋居延海并假借天德军、迂回灵州而达长安 ,灵州道由是开通。咸通年间凉州光复后 ,灵州——凉州道空前活跃 ,并成为维系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必由之路。其大致走向 ,基本上是在横穿腾格里沙漠后 ,溯古白亭河 (今石羊河 )南下而行走的。  相似文献   
5.
光绪二十六年(1900)藏经洞被发现后,敦煌遗书始闻名于世。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瀚(字栗庵)因与道士王圆箓同乡,交情深厚,且有“近水楼台”之便,因而在士大夫阶层中算是最先接触到敦煌文物的第一号人物。但是,汪氏并不关心学术,因而将这些佛经、绢画及石碑拓片转送于甘肃学台叶昌炽先生。叶氏国学深厚,随即对这些文物作了“画龙点睛”式概述,第一次判定了敦煌遗书和绢画的重要学术价值,成为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第一人。 叶昌炽(1849~1917),字鞠裳,号缘督,江苏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他学识渊博,国学深厚,尤…  相似文献   
6.
杏雨书屋藏羽41R《杂字一本》是沙州归义军官学中为推行童蒙识字教育而编写的教材。其中所收杂字,涉及归义军政权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外交、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反映沙州社会实际和归义军整体面貌的重要语词。这些融入童蒙教材中的"时用要字",显示了沙州官学童蒙教育较强的实用性和通识性特点,对于弘扬敦煌乡土文化,凝结瓜、沙官民的地方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给予归义军的浓厚热情,乃至巩固归义军政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代星变的占卜意义对宰臣政治生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贞 《史学月刊》2004,(2):30-36
由于传统的天命观念在唐代皇帝和宰辅大臣的思想意识中仍然起着作用,所以不论是“荧惑犯上相”还是日食的发生以及流星的出现,它们都具有预测宰辅大臣政治命运的特殊功能。于是,星变的发生就与唐代大臣的乞退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与两汉相比,唐代对于星变的认识有较大提高。但唐代社会中仍盛行着较为浓厚的星占风气。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中至少有23件文书涉及鸟形图案签署和画押的痕迹,除去3件是杂写鸟形押外,其他20件出现于公元10世纪的官方档案、行政文书和书信当中,是反映曹氏归义军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若干细节的重要信息。鸟形押的作用和意义并不限于节度使签名的一种形象图案,很大程度上它是曹氏家族统治敦煌的一种强化手段,也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的一种标志性符号。鸟形押的使用,有可能与敦煌地区流行的飞鸟意象及鸟占卜有关,也有可能是曹氏撰写的一种鸟书书法形式。  相似文献   
9.
敦煌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其中有关"二分二至"的漏刻标注,始终没有出现在相应的节气(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期上,这主要表现在具注历日对昼漏50刻的标注往往要比春分、秋分节气晚1—3日,而夏至昼漏60刻和冬至昼漏40刻的标注又提前了3—4日。另一方面,具注历日所见一年的昼夜长短变化中,多数情况是每8日昼夜时长增减1刻。较为特殊的是,春分、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变化中每增减1刻通常需要的时间是7日。相比之下,冬至、夏至前后漏刻增减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具体来说,"二至"前昼夜时长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2日,"二至"后昼夜长短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8—19日。若与春分、秋分"加减速,用日少"的特点相比,大体比较符合《唐六典》"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赵贞 《丝绸之路》2000,(4):47-48
祆教,拜火拜天,尊崇光明,初发端于波斯,风靡于中亚诸国。十六国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亚和西域胡人商贩牟利东来,波斯祆教亦传入中国,史称“事胡天”或“拜胡天”。据《隋书》记载,北齐时在邺城已经出现了“事胡天”的祭祠。北周为化育万邦,招揽西域胡人,皇帝亲自参加“拜胡天制”。唐自武德四年(624)起,先后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布政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