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从各地光复至清帝退位前后,即革命高潮和共和政体建立后最初一段时期,在较早光复的东南和华南地区革命势力占优势的通商口岸和中心城镇,革命精英的“民主”、“共和”等新观念有一个被普通商人、民间团体和基层人士快速接纳和响应的过程。这种基层和民间向革命中心和革命领袖积极趋附的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革命对于社会观念和心理变革的巨大推动,但从具体过程和情形看,新观念、新话语的民间接纳和利用,与其在社会生活中争取经济、政治利益的现实功能相联系。受到民间重视的,不是精英观念的思想内涵,而是其社会功用。民间社会对革命精英观念的承接,更多地受到“势”的支配,而非“理”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赵立彬 《安徽史学》2006,27(4):111-114
孙中山于1920年代初分别为合肥阚氏和蕲春詹氏撰写族谱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借为族谱作序,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流派不宜笼统指认。就全盘西化思潮中的流派而言,在历史上既存在学理相同、关系密切、相互呼应的有实际发生过程的“自在的派”(以岭南大学部分师生为代表),也存在由他人根据论点而加以类分的“外在的派”(一般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两种“派”具有不同特征,在实际中不能协调一致,这影响着各自主张的表达和文化论战的走向,制约全盘西化思潮的历史命运。在研究全盘西化思潮时,两种“派”的区分有助于克服以后来概念化认识切割前人主张的倾向,并能凸显“论”、“派”及思潮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年轻一代的史学工作而言,学术视野的扩展和交流渠道的开拓既是时代进步和学术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前辈学的殷切期望。在严谨的学术规范基础上,如何扩展研究领域、提出创  相似文献   
5.
赵立彬 《史学月刊》2005,2(1):77-82
陈序经对南北化持有独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南方化”实质上就是从南方输入的西方化,“南方化”具有进步性,是将来的中国化。南北化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属,而是进一步阐明其东西化观的重要部分。其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对中西化的基本态度,而且也体现了他的化学理论对其思想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湾光复初期,由于与祖国长期隔绝,一般民众对于三民主义的知识较为陌生。在筹备接收台湾的过程中,有关当局及在大陆的台湾志士已为光复后的三民主义宣传预作准备。光复之初,台湾省政当局主动推广,同时民间接受、宣传的热情一度高涨,在短时期内,呈现出知识推广的热潮。但随着台湾光复后政情、社情的急转直下,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日益强烈,"三民主义"也不时作为民众表达不满的重要借助,用以抨击时政,揭露时弊,从而使知识推广的效果呈现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多面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