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非但无法绕越唯物史观的存在,且受到唯物史观的启发,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参照,从唯物史观中获取思想资源。他强调史家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史学研究应有现实关怀,应以“考今”为目的,其所论切中民国史学时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刘大年先生学术事业的根基无疑在中国科学院(1977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他与近代史所颇有渊源。近代史所承接延安史学机构之脉络,并直接以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为班底。~①刘大年1947年任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48年任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副主任,为范文澜所倚重,1950年3月20日已被内定为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②但他此时因病休养,副所长职未正式宣布。中科院建院之初,党员学者极为匮乏,刘大年乃被委以重任。1951年冬开始工作,先后任中科院党支部副书记、中科院思想改造学习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为中科院思想改造的实际领导者。~③  相似文献   
3.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2008,4(1):131-135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刊登了朱宗震先生的文章《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此文针对房德邻先生的《评“‘假如’史学”》及王也扬先生的《客观历史的可能性与研究者》两文而发。三位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历史研究中的“假设”问题。他们的观点既有交锋,也有共识。受三位先生的启发,笔者作为后学末进,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一点谫陋思考,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20世纪以来,阶级理论对现实社会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与解释中居于支配地位,相当程度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马恩的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标志的中国近代史诠释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大陆学者的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三次革命高潮”概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接受并非偶然,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想基础。胡绳在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把握中将国内阶级矛盾置于中外民族矛盾之上,“三次革命高潮”突出中国本土因素、相对忽视涉外事件即与此密切相关。此外,他将“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合称为第二次“革命高潮”,这样,近代史上四个被特别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主角,农民与资产阶级各居其二,从表面上看来无所偏重,实则为其解释体系的调整预留了空间。胡绳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两大史事作有分寸地扬此抑彼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因应了不同时代的理论需求,增强了其学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在武汉举办纪念辛亥革命逢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自1961年始,至今已举办4次。十年一度的以纪念为依托的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已形成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品牌,同时也清晰地折射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半个世纪以来辛亥革命史的学科发展,固然因为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更与这四次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这四次深具典型意义的讨论会管窥学术会议与学科发展之互动关系,或可为学术史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2015,(2):115-129,161
李怀印著《重构近代中国》对于中国近代史主叙事的源起与流变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对主导叙事的政治思潮、时代变迁等作了有一定深度的解析,其研究方法和视角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著亦难免缺憾。其一,对"学科化"的论述仍未充分展开。其二,将史学史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寻绎史学背后的权力斗争脉络,确能发掘被忽视的一些面相;但史学观点之分歧,很难完全归结为权力争夺。且学术思想与权力斗争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妙,往往不易征实。其三,用"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平行发展与对峙来梳理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书写,遮蔽了"革命"叙事内部的分歧和紧张。有必要进一步追溯至国共两党对于近代历史的认知和叙述,并作"民族革命"叙事与"阶级革命"叙事的分殊。若着眼于"革命"叙事中"阶级"与"民族"两个维度的消长,对中国近代史主叙事的衍变当有更为贴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赵庆云 《纵横》2010,(4):21-23
最近,我们访问了1984~1990年担任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的赵庆云同志,赵老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机关后勤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1984年3月,我受领导之命,负责请邓颖超同志接见国务院机关的女职工先进工作者,并参加“三八”节纪念大会。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我来到邓大姐面前邀请她参加庆祝大会时,她很高兴地答应了。在纪念大会上,她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讲了“三八”节的历史,讲了妇女解放运动,讲了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刘大年在美国侵华史、台湾史、抗日战争史等领域均有开拓之功。他所构建的中国近代史诠释体系,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同时并未忽视近代以来的经济变动、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史稿》第四册及《中国近代史稿》,以革命为基调,同时力图克服片面性,为中国近代通史体系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倡导、支持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追踪近代史的研究前沿,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刘大年力图将中国作为研究、叙述的主体,反对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思潮,其方法与路向值得继承、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