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2.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相对缓和,但国民党对陕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并未停止,1943年夏季蒋介石误判日苏冲突在即,命令胡宗南7月10日闪击延安.此后因日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共又获悉计划详情,蒋被迫暂停军事行动.随之中共全面改变“和国”政策,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国共紧张的军事对時演变为舆论宣传战.而苏联公开介入国共冲突,刺激蒋介石再度计划进攻陕北,但罗斯福的反对态度及党内人士对英美停止援助的担心,军事制裁方案最终放弃,重新将中共问题定位为政治问题.由此可窥知,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关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闪击延安计划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的政治关系,国共关系迅即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战后频发的学潮集中暴露出国民政府在外交、经济、地方管制等领域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作为执政者的蒋介石,其学潮应对却是无解的困局。首先,蒋难以有效控制党内各级干部,甚或各派系为争权夺利主动参与乃至组织学潮,蒋受主客观环境困扰,无法有效消除派系政治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蒋学潮认知思维模式固化,过于强调中共的领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合理诉求与党内弊端。而蒋在处理各类学潮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应对策略,往往在制裁与疏导、纵容与压制之间犹豫不决,国民政府在各地连续不断的学生抗议声中迈向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1933年9月黄郛为重塑北平权力结构,计划由余晋龢代替东北军背景的鲍毓麟出任公安局局长。东北军视之为削藩信号,积极组织挽鲍运动,其他派系出于权力私欲及政治目的,亦策动风潮扩大。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为稳固华北局面,主张与东北军妥协,与黄郛领导的政整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此后又逢日军借口方振武部进入《塘沽协定》规定之非武装区,试图再度出兵华北,华北危机又呈严峻形势。蒋介石为使黄郛尽早北上,缓解日军压力,强令何应钦及东北军让步,然而黄郛认为蒋之支持不足凭借,暗自联络日本关东军,意图引日方为奥援,迫使华北地方军政势力妥协。通过对易长风潮的剖析,不仅可知日本已成为影响华北政局的关键因素,更可窥悉"两会体制"的内部弊端及华北地方势力日趋疏离的症结所在。而黄郛因对中国抗战和蒋介石的支持缺乏信心,冀图挟日自重,此举看似维护了黄郛的政治权威,实则无助于华北内部各类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