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夏时节,民国时期侧身政坛的老报人、台湾文化界名人张佛千先生应黄苗子先生之邀,在其女张樱陪同下来京访友,作为乡里晚辈的笔者往谒于新侨饭店。这位年将九十、经历丰富、阅尽本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沧桑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以浓重的乡音向我们亦庄亦谐地讲述他那多姿多采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6,(11):23-31
从建国到三十万言书(文坛纠葛和文艺理论问题之二)许:如果寻根究源的话,建国前后工作安排上的矮化和他在新社会无法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是与这个时代、与主流文化对他的要求大相径庭有关系,这是不是对他当时尴尬处境的合理解释?张:建国前后工作安排上的矮化,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妥。第一次文代会之前,准备给他安排《文艺报》主编,  相似文献   
3.
黄万里,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立志以学问报国的清华大学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戴上右派帽子备受歧视的水利和水文学专家,有胆有识、无私无畏的知识分子。2001年以90岁高龄满怀遗憾和困惑辞世。翻阅他传奇人生的有关资料,两个巨大的反差鲜明地凸现于人们的面前,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杜导正先生告诉本刊记者:“陶铸的心是和中国农民的心贴在一起的。我不止一次听他说过:‘为农民一日三餐干饭,我奋斗死而不惜。’他说这番话时总是动感情的。让农民一天能吃上三餐干饭,这个目标看似平常,实在是我们党多年来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陶铸为此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始终顽强工作,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忘我献身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5.
记者:徐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能接受我的采访。您的父亲徐悲鸿是上个世纪中国美术界深具影响力的杰出大师,今年9月是他逝世50周年的日子。徐先生融合中西,坚持主张以客观生活为艺术创造依据的现实主义,坚持赋予绘画以震  相似文献   
6.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6,(10):19-26
50多年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曾是一起震动全国、引起街谈巷议、造成重要历史影响的大案。这个事件的背景是什么?涉及到当时文艺界怎样的宗派问题和文坛纠葛?与“胡风事件”有牵连的一大批人的命运又如何呢?《“哀莫大于心不死”的胡风》一文,通过作者与胡风女儿张晓风的访谈,以翔实的材料剖析了胡风和“胡风事件”。  相似文献   
7.
水利学家黄万里的一句名言和一段真情独白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用错误的知识去误国误民,是最恶劣不过的”,“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通过黄且圆女士的讲述,走进黄万里那交织着梦想和迷茫的悲剧人生,我们方才理解他何以发出如此沉重的感慨!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至少有两代人受到穆青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感染和熏陶,许多人从中学时代就从课本上感受到穆青作品中震憾人心的精神力量。穆青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显然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一同从知情者的忆述中认识这道风景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许水涛:我在中学时代就从“七君子事件”中知道章乃器先生的大名,粗知历史之后,又得知他是1957年钦定、后被改正的右派。关于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虽然已有文章披露。但我想,从您的角度谈,既有带着感情色彩的亲人的视角,也有带着理性成分的学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净空法师给北京高校学生宣讲《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赢得青年学子的满堂喝采。不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先后分两次播放。一位佛学法师缘何热情关注人类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大业?人类社会的现状有哪些令法师忧虑的地方?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和解决?拥有高深学问和出众智慧的法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只要给少年儿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未来就一定充满希望。净空法师颇为动情地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国家建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我逃难到贵州读中学,成了流亡的学生,无家可归,学校就是家。老师照顾我们超过父母,我们对老师有热爱之心,我们的同学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照顾,那个感情之深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本期刊发段宣怀《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泉慈幼院》就可起到突出的印证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