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它和钢铁、石油、煤炭并列为现代社会四大工业原料,不仅民用工业大量需要,军用工业更离不开它。但天然橡胶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能生产的,它对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湿度等自然条件要求很严。国际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橡胶只能生长在界限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超越这一地区都是禁区。”世界上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国,大多集中在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其中有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长期以来,天然橡胶产量一直稀少,不能充分满足各国经济和军事建设需要,始终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2.
廖鲁言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风度潇洒。他19岁入党,32岁当选党的七大候补代表,35岁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彭真为主任),39岁任共和国政务院副秘书长,40岁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41岁任农业部部长兼国务院七办副主任。他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农业部长。他政策水平高,思维敏捷,富有文采,写文章、作报告、起草文件,一向亲自动手,从不要别人代笔。他记忆力强,善于分析、表达。大会上作报告,常常点起一支烟,熟练地运用各种数据,有条有理,连续四五小时滔滔不绝,透彻地分析农村形势,解释党内外人士关心的重大问题。资料翔实丰富,…  相似文献   
3.
1972年秋,邓子恢在76岁高龄时一病不起,长期躺在北京医院里与死神周旋。 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闻讯后,纷纷赶往医院探望。邓子恢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思维清晰,常和战友们回忆往事,其中触及最多的话题:一是30年代的红军生活,二是60年代的包产到户。他怎么也忘  相似文献   
4.
许人俊 《百年潮》2003,(8):38-45
徐明清在人生的征途中已度过了93个春秋,尽管步履蹒跚,行动缓慢,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平时,只要天气正常,她每天都要坚持在我们大院里来回散步,同大家聊天。从1964年初起,我们就在同一机关大楼里办公,后来又在同一“五七”干校受审查,如今又在同一老干部活动站过组织生活。她同所有的老人一样,喜欢回首往事,笑谈自己的坎坷人生,尤其是谈到她往日与江青的恩恩怨怨,更是滔滔不绝,慷慨激昂。  相似文献   
5.
1972年12月,邓子恢在北京医院病情恶化,陷入昏迷状态。生命垂危之际,邓子恢喃喃细语:包—产—到—户—没—有—错!邓子恢为何  相似文献   
6.
王震是典型的工农干部模样,虽然他家境贫寒,自幼读书不多,文化不高,但却酷爱学习,喜欢同文化人交往,做朋友。尤其当一些文化人在政治风浪中遭遇冲击、处境困窘时,他往往勇敢地伸手援救,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帮丁玲摘右派帽 著名女作家丁玲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横遭批判。她性格倔强,拒绝检查认罪,多次申诉要求甄别。1957年全党开展整风,她响应号召,给中宣部和作协领导人提出批评意见,谁  相似文献   
7.
50年代,在我们党内对一些年长且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往往习惯以“某老”尊称,如董老(必武)、徐老(特立)、吴老(玉章)、谢老(觉哉)、林老(伯渠)……邓老(子恢),也是其中之一。连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老总、邓小平等,在各种场合见到邓子恢同志,也都是这样亲切称呼。据了解,“邓老”称呼的最早倡导者是陈毅。1941年,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在新四军众多领导干部中,论年龄,邓子恢时年45岁,比谁都大,是长者;论学历,邓子恢是留学日本的大秀才,知识渊博,毛笔字漂亮,有学者风度…  相似文献   
8.
2001年3月1日,陈潭秋、林基路的夫人王韵雪、陈茵素及子女、难友共50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京办事处聚会,盛况空前,场面感人。 为聚会 情深谊长意更浓 20世纪30年代,长期驻守新疆、且与蒋介石有矛盾的军阀盛世才,趁机打起“反帝、亲苏、民主、清廉、和平、建设”的大旗,积极投向苏联,争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和援助,并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屯垦戍边实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屯垦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王朝深知“屯垦兴,则国防巩固,屯垦废,则边防松乱。”因此均视屯垦事业为安邦定国的大政方略,常抓不懈,代代相继。  相似文献   
10.
许人俊 《百年潮》2002,(2):20-28
1972年秋,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被错误批判为“小脚女人”和“刮包产到户单干风”的邓子恢,在历经坎坷后,终于在76岁高龄时一病不起,长期躺在北京医院里与死神周旋。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闻讯后纷纷赶往医院看望这位德高望重、屡受冤屈的老人。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思维清晰,常和战友们畅谈往事,其中触及最多的话题是30年代的红军生活和60年代的包产到户。他怎么也忘不了包产到户,总要强忍病痛向人们陈述自己保荐包产到户没有错,并顽强地预言包产到户迟早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