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踟年代,日本外务省藏“日本外交书”第一门“政治”第六类“诸外国内政”第四目“各国内政关系杂纂”的“支那之部”中“有关革命党及亡命”档案,在少数日、中近代史学的论中已有引用。从90年代至今,中国学应用此件档案较多为陈锡祺先生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毛注青先生编的《黄兴年谱长编》、俞辛焯先生编的《黄兴在日活动秘录》(俞先生另一书《孙中山  相似文献   
2.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的保守主义思想,来源于18世纪末、19 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再加上他忠于清王朝、忠于“中国政教、文明目标”而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他以内在的道德精神和外显的秩序与安宁作为评论晚清历史事件的基准,其分析结论“大疵而小醇”。在对待中西冲突的看法上,则坚持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主要引用前述浪漫主义和若干国际法学理,从道德和文化的角度对西方列强加以谴责,成为中国最早“以西学反西方”的尝试。他还对清末中国的发展之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其保守思想实开“东方文化派”与“当代新儒家”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数年,胡适和室伏高信这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双方都强调加强理解和说真话,并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问题的症结及怎样改善两国关系等方面不乏共识.这一讨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反响.但对话中两人都体现出明显的思想缺陷,如胡适的软弱、悲观,室伏高信则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