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以当代中国节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放 《民俗研究》2007,(4):50-61
21世纪是全球化加速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快速的交通方式将广袤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共处的地球村落。原本天地悬隔、各自分离、独立自足的族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声息相通的"邻里街坊"。原本各自独立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经验,使族群拥有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些有着独立文化传统的族群在全球化过程中猝然相遇,彼此之间的冲突与不适不可避免,因此互相的磨合、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2.
萧放 《民俗研究》2015,(2):31-35
孝文化是以"孝"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包括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行为准则两大方面。孝文化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历史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发展到极致。近代以来,随着王朝的覆灭、家族的崩解,孝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当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危机。当下,可从诵读经典与加强孝道文化实践两大方面入手,实现孝文化的回归,这对于凝聚家庭、和谐社会、培育感恩意识与家国情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宗祠祭礼是传统宗族深化血缘认同、维护生活秩序的重要仪式。从先秦《仪礼》的士人祭礼模式初创,到宋明宗族对《家礼》祭礼的继承、变革实践,女性在宗祠祭礼中的角色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妇逐步被边缘化为专司祭品的厨娘。女性祭祀角色的历史变迁表明岁时祠祭的举行是对宗族生活中性别秩序与伦常关系的维护与强化。  相似文献   
4.
童蒙教育即儿童启蒙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而美育在童蒙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美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康德语)。也就是说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精神内容和意蕴及其生命和情感的表现。对这种精神、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时间     
萧放 《山茶》2009,(1):102-121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相似文献   
6.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2022,(2):95-102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语),是中国先贤古训。以尊老、敬老、养老为中心的"孝道",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为亚洲人民所普遍遵奉,并在世界上影响广泛。2014年9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与湖北孝感市政协联合举办"重阳与孝道文化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学者来自英、法、德、俄、西和亚洲诸国总计18个国家和地区,提交论文近百篇,特选有代表性的论文7篇组成本专栏。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一文,对孝道文化的历史传承、近现代传承危机等予以  相似文献   
8.
古今节日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节日文化传统悠久、绵长,早在汉魏时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干形态,唐宋时期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直到明清仍传承着这一节日形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传统社会的嬗变,传统节日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这里,我想简要地比较一下古今节日异同,以便对节日的变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萧放 《民俗研究》2000,(2):172-178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岁时民俗的专门记录。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对这部重要文献所蕴含的学术文化意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对其目前研究状况予以评述,并提出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设想。  相似文献   
10.
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风岁月,如梦年华,是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体验与感叹,这是用心去度量时间。时间本身并无质感,时间是一个不能用感官感受却又能体验到的实在,我似对时间的把握,只有通过特殊的标识才能实现,正如英国人类学家利奇所说:“其实我们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间隔来创造时间的。在这样做之前是没有时间可以测量的。”岁时就是中国人创造的时间分隔的独特方式,岁时观念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时间的特殊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