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楚汉战争决定最后胜负的垓下战场所在,自《汉书·地理志》注明属沛郡洨县后,历代多以为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张守节作《史记正义》始提出亳州真源说。唐真源县秦汉时名苦县,今之河南鹿邑县。范文澜同志《中国通历简编》认为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几年前我在范说的启发下,曾写过一篇短文为之论证,认定《史记》在不同篇章中所称的垓下和陈下应是同一场所,“陈之东,接鹿邑县境”。陈,今河南淮阳县,故楚都之一。拙文发表后,曾引起一些非议,主要在历史地理方面。但也有并及军事形势的,如彭铭华同志的《垓下辨》,读后颇有得益。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实行“受田”,“百亩给一夫”;又通过“名田宅”的户籍制,确认“受田”农民的永久使用权.“受田”农民直接向国家交纳租税,成为国家佃农,国家是土地所有主。这样的封建制度,可以称之为国家封建制.在商鞅变法前后,山东六国都实行了这种制  相似文献   
3.
范文澜尊室建成,为史学开拓基地,闻之至为欣喜!来信因事冗稽复,极为歉仄,尚乞鉴原.承询五个问题(附文末),已送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因学部掌握全面,可能作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供你们参考(学部正在开学部大会,答复也许要迟缓些时.).俟得学部答复后,再行奉闻.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学术研究似不必严格地区分中央研究机构和地方研究机构的界限,只是地方研究机构搜集本地区史料方便些,研究的问题也就自然着重在本地区.但本地区的问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有一句人所习知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而有“轻重”之别,这是一个人生的价值问题。按照司马迁的观点,人除了自然死亡之外,凡遇到外来因素,而在生死关头自己可以作出抉择的时刻,应该慎重地权衡得失,死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不应该轻于一死。这不是贪生畏死,希图苟全;而是要尽可能地留下宝贵的生命,去完成或实现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赋予人只有一次。善于对待死,就是为了生得更有意义。千百年来,人们对李陵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褒贬,各有千秋,而大多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5.
《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于是迁仕为郎中。”司马迁这段青少年时代的自述,连用了“则”、“而”和“于是”三个连接词,表明了他早期生活经历中的三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十岁”和“二十”两个年次,恰好标志了他生活旅途中的两块里程碑。从这些转折点和里程碑,联系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仕进制度,特别是儒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司马迁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了解,而且对于探讨久悬不决的生年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试分别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