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摹声词是模仿人、事物或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语的摹声词大体可以分为单音节型摹声词和复音节型摹声词.复音节型摹声词又可细分为叠音型和非叠音型两类.语言与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满语的摹声词不仅反映了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满族先民以渔猎、畜牧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3.
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地方民族政权,自其政权建立就不断"宪象"中原,最终确立了君主称谓、年号、谥号、尊号为主要内容的君主名号体系。渤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君主名号体系是唐代名号体系的缩影,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任何民族语言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本民族文化.满族先民生活于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狩猎是其早期的主要生活方式.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方式不仅对清代八旗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充分体现在满语名号中.马与箭是狩猎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满语名号的语义就从这两方面反映了满族先民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5.
《陕溪太氏族谱》是渤海国王大祚荣家族的谱牒,该谱虽对增补史实无益,但其所载的渤海国先世神话传说却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倾向。试从龟崇拜、星象感生及阴符风角三方面阐释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阐述国内渤海国神话传说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文化性,是文化的镜像,其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渤海国作为唐代的地方政权,偏安东北一隅,渤海国人名有"姓+名"及音译名字两种形式。在渤海国前期,虽以"姓+名"的形式为主,但音译名字占较高的比例。到了渤海国的中后期,渤海国人音译的名字逐渐被"姓+名"的形式所取代。渤海国人名字的某些用字反映了渤海国人对形容美的祈望、对德性美的追求、对福禄寿的憧憬及对儒释道的尊崇。渤海国人名的用字及其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宪象"及认同。  相似文献   
7.
邹贺  綦中明 《文博》2008,(1):55-58
清代乾嘉学派的一句口号是:"字字有据,句句可考."无疑,今人已少有此等气魄和耐心,学风不古一至于此.今撷取<太平广记>中"日本王子"一条记述粗做考索,东施效颦,博人一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