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国际法学者、外交官菲利普.诺尔-贝克关于国际集体安全的论述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外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还亲历了国联公约的起草和国联的组建工作。因此,诺尔-贝克是当时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就思想传承而言,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观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包括英国学派的主流理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他后来被指责为过于理想主义,但是诺尔-贝克毕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为世人所公认,为此,他于195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汉玉器的组分特征及玉料来源,利用显微放大观察结合电子探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LA-ICP-MS技术,对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部分玉片(玉衣片和玉棺片)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1)显微放大观察发现:出土玉片样品均含石墨包裹体,不可能来自不含石墨包裹体的福建南平闪石玉和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2)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出土玉片样品的ω(FeO)/%范围为0.287~0.925,不可能来自富Fe的玛纳斯闪石玉及贫Fe的的青海闪石玉;ω(Al_2O_3)/%远远高于河南栾川软玉。3)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为透闪石,与电子探针结果相符;玉片样品的M-OH伸缩振动谱带位置集中在3674cm~(-1)附近,说明玉料Mg含量较高。4)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土玉片样品具有和透闪石矿物共同的特征拉曼谱峰,为透闪石质软玉,与电子探针及红外光谱结果相符。5)LA-ICP-MS分析显示:出土玉衣片样品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及分馏情况与辽宁岫岩闪石玉、四川汶川龙溪闪石玉及河南栾川闪石玉有所不同;Cr、Ni、Co含量较低,指示玉料来自热液交代型镁质大理岩型软玉矿床;Sr含量较低,排除了来自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的可能。分析结果表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玉料来源主要和新疆和田地区玉料有关;新疆和田地区的闪石玉至西汉早期已覆盖到楚文化区域,并且成为宫廷玉料的主流来源。  相似文献   
3.
王黎  王梓元 《史学集刊》2013,(3):103-109
19世纪中期,英国面临美国追求平等的挑战。虽然帕麦斯顿首相在维护英帝国利益时,惯以海外用兵或以武力相威胁,但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他却常受掣肘以至有所妥协。这不仅为日后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挑战了大国间"难逃权力和平转移厄运"的观点。为此,探析帕麦斯顿时期的英美关系是必要的。毫无疑问,加拿大易受美国攻击的考虑、英美之间日趋互补的经贸关系、困扰英国的欧洲时局等均为重要原因。然而,英美在磨合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体系的认同,则是促使拥有全球利益的英国最后接受美国以平等地位加入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主要考虑。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出现了一批主张改革现存国际秩序的自由主义学者。受此思潮的影响,从1919年起,威尔士、牛津、伦敦等大学相继创立了国际关系学科,由此出现的第一代国际关系学者提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学术思想,为日后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史料征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兵团史志工作 11年 ,大量时间是用于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所以对史料征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甚有感悟 ,浅谈于此 ,或许同行有所参考。一、史料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一 )史料工作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史料工作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专业 ,是史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史料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这一基本属性 ,决定了它工作任务、操作手段、运行方式有着更具体、更细致、更务实、更专门化的特征 ,决定了它有很强的继承性、延续性和独立性。它与机关其它行政管理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大不相同 ,没有随意性和变更性 ,是一项十分严谨艰辛、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整合课程以内在的价值观念,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各成分之间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主流。然而在实施整合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主题性使得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淡化了对数学领域的探究,那么,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教  相似文献   
7.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开始困扰国际社会以至威胁人类生存,如何解决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便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学者们认为,各国间的谅解与互信,特别是在战略上的合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能源的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传统的国家利益观念的影响,国际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将是治理气候变化这一潜在威胁的关键。历史上,危机常常可以转化为机遇。那么,国际社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对来自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治理,这将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