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宝贤堂集古法帖”底本溯源王鸿宾(太原市文管会)《宝贤堂集古法帖》与《绛帖》渊源关系密切 ̄①。但是要想全面了解《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及其艺术特点,更有必要对此法帖与《大观帖》的关系做一番探讨。明清以来,专家学者们不仅对此法帖的刻帖艺术褒贬不一,且对其...  相似文献   
2.
『风峪石经』初探──兼谈武则天时期佛典翻译中的译场组织王鸿宾,胡春英引言唐代佛教是在隋代大兴佛法的基础上,经过与道教势力的激烈消长,进入持续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武则天时期又是唐代佛教发展的高峰。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佛典翻译及其保存、流通方面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明代晋世子朱奇源集刻于太原的《宝贤堂集古法帖》(简称《宝贤堂帖》)与宋刻《绛帖》关系至为密切。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可知,《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不是来自一家,而是博采《阁》、《绛》、《大观》诸帖之长,融为已有,《绛帖》是《宝贤堂帖》的祖本之一。清代以来,傅山先生在《补镌宝贤堂帖跋》中进一步提出主要钩摹于《绛帖》的论断。为了弄清这两套法帖的渊源关系,兹从四方面记述如下:一、关于《绛帖》。二、《宝贤堂帖》从《绛帖》中吸取了什么?三、《宝贤堂》石刻中的两块《绛帖》石刻。四、小结。 一、关于《绛帖》  相似文献   
4.
谈《尔雅图》及其原作者郭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宾 《文物世界》2006,(1):47-50,70
《尔雅图》是我闻最早解释词义的训诂专著《尔雅》的捕图。它和《山海经网》一样,是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我国古籍插图之一。《尔雅》十九篇是南秦汉间学者缀集春秋以来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凝结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其内容不仅包括一般词汇,而且对先秦以来的人事、天文、地理和博物等多方面的词汇都作了简要解释,是考查研究先秦词义极其重要的工具书。到晋代,郭璞费时十八载,为《尔雅》精心作注,并作《尔雅图》、《尔雅图赞》和《尔雅音》,使这部成书很早、后人难懂的重要著作得以传世和发展,以至后来将郭璞注、宋邢昺疏的《尔雅》列为《十三经》之一,更为学者所珍视。  相似文献   
5.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6.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于弘治二年 (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宝贤堂”为朱钟弦堂名,以堂名为帖名,俗称《宝贤堂帖》。又因时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府知府李叔达 (字清钥)也刻了一套名叫《古宝贤堂帖》的四卷石刻丛帖,其规模、形制、选字等都与这套法帖不同。为区别起见,这套十二卷法帖又名《大宝贤堂帖》、《古宝贤堂帖》,四卷俗名《小宝贤堂帖》。本文所谈的是朱奇源集刻的《大宝贤堂帖》。 晋藩王自明太祖第三子朱(木冈)始封于太原,到世子奇源历时五代,都是崇尚文艺、收藏精富、游心翰墨的书家。朱奇源临仿古法书就“不下万余纸”,其父庄王好博古,喜法书,尝以《绛帖》岁久断脱,令世子奇源采旧所藏古今名人墨迹摹刻以传,号《宝贤堂集古法帖》。这套大型丛帖较北宋庆历、嘉祐(1041年——1063年)间,潘师旦刻于  相似文献   
7.
现藏于太原双塔寺文物保管所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石刻,是明代晋庄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全国著名丛帖之一。中经明清之交兵火摧残,清康熙问,戴梦熊补刻50余块.又经数度搬迁。其传世拓本的早晚、优劣既难审辨,又因其中大部分帖幅摹勒于宋拓《大观帖》,自成帖始,便有帖商利用此法帖伪装《大观帖》牟取暴利、清代以来,又有以戴补本冒充明拓的作伪拓本。因而有必要认真加以校勘。  相似文献   
8.
傅公祠位于太原市北城区东缉虎营街东段路北,即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院内。是1917至1918年(民国六至七年)间为纪念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傅山(1607—1684年)专门营建的一处规制宏敞、格局新颖的园林式祠堂。沿祠园西边约二十多间碑廊内陈列过许多古代石刻。七十年来,虽经旧时代的不断摧残和建国后兴建等原因,这里已见不到石刻,人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