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江阴市史志办王萍芳同志的这篇文章,指出了“首轮志书存在较普遍的人文缺失问题”,这是修志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文章还就此发表“续志实现人文回归的一点思考”,也是比较深刻的,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设想,理论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言辞恳切。近来,由于续志工作陆续开展,议论续志的文章也日益增多。我们发觉不少来稿,或议题过多,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或空发议论,侃侃而谈,远离实际;或铺陈琐碎,罗列详尽,不切肯繁……因此,发表此文实有一石二鸟之意,既希望大家关心续志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撰写有实践有理论真正有助于续修工作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2.
1985年,扎着马尾辫、涉世蒙昧的我,因偶然的机缘报考进江阴县地方志办公室,参加首部《江阴县志》(2年后改称《江阴市志》)的编修工作。从此,地方志工作成为我一生无法割舍的事业。我也用青春,乃至将用一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史官努力着、追求着。  相似文献   
3.
当前,二轮修志在全省广泛开展,各市、县修志机构普遍确定了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三级编审制度.其中责任编辑位居第一线,作用较为关键。他们根据篇目分工对承编单位进行各个环节的业务指导,其指导方法是否得当与供稿质量优劣有很大关系。如何指导修志人员进行初稿编写,当注意以下8个要点。  相似文献   
4.
一、首轮修志存在六大普遍性缺憾(一)篇目设置雷同,缺乏地方特色。首轮修志时因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理论,参加一线编修的修志人员均缺乏修志经验,加上编修断限长、时间紧、任务重,不容修志人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情急之中,互相学习参照被认为是顺利开展修志工作的捷径,由此产生篇目设置雷同、千篇一律的弊端,很多市县篇目设置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和自主创新,有部分县或县级市的篇目还参照地级市的框架设计,设成"人小帽子大"的篇目结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活动的蓬勃展开,全国各地乡镇志编纂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论从编纂宗旨和形式,还是从编纂体例和内容上与旧志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的很多现实服务功能已经显现。我们要顺应时代对乡镇志编纂的新需求,做好深入研究和悉心指导工作。本文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镇志(简称“新编乡镇志“)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推动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江苏学政沿革 江苏学政是专管江苏地方教育的官吏。在隋唐以前,我国地方教育由地方官吏兼管,宋代开始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地方学务。明初,朱元璋发布“武二科取士”令,规定八股取士法和3年大比制度,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和府、州、县行政官主持地方考试。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在当时所设南直隶(南京)和北直隶(北京)设提督学道,  相似文献   
7.
上届各地新方志编纂都比较重视人物的收录和记述,但人物撰写仍然遵循中国方志界“生不列传”的陈规,只将少许在世人物事迹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到各专志的有关事件中,大部分内容干脆记事不记人。结果,各地新方志记述去世人物的《人物传》是成功的,对在世人物的记述却因编纂者受陈规束缚而发生了记述上的偏差。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卷首无题概述,也称无题小序(以下简称“小序”),是提纲挈领记述该卷中各项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反映概貌与特点的概括性叙述,应是该卷(编)内容的精华。民国时期黄炎培创设的志书“概述”体例,20世纪80年代初首轮新方志编修被普遍运用,经过30多年实践,至今已经成为地方志编修的一种惯用体裁,其作用日益显现,也受到方志界逐步重视。  相似文献   
9.
缪荃孙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繁多,其中他总纂的《江阴县续志》是其众多志书的代表作。《江阴县续志》在篇目设置,内容记述和编纂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及一些举措很值得如今第二轮修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江阴市北枕长江,南近太湖,长江江阴段全长35公里,河床、岸线、地质结构稳定,平均水深15米以上,素有长江水道黄金地段之称。江阴城北黄田港自古为大江南北的水路要冲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一、港口的初步形成江阴在距今3000余年时地处江尾海头,沿江堤岸经过数千年变迁逐渐稳定。楚考烈王十六年(公元前247),楚相春申君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地,江阴属其封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