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恩  王科社 《丝绸之路》2014,(10):39-42
金塔县小叉庙塔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宗教遗迹。小叉庙塔塔主为道士陈来全,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小叉庙塔产生和陈真人羽化时间大约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35~1763)。由此推断小叉庙遗址可能是清代早中期全真龙门派在肃州地区传播的一处重要遗迹,对研究全真龙门派在该地区的发展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玢、吴磷、刘铸三将军是宋德顺军人(德顺军在金改为州,到元又改名静宁州,所辖地域包括今静宁、庄浪、隆德及西吉县境)。三将军在南宋初奋起抗金,尽忠报国,因功勋卓而名标青史。在静宁方志和民间传说中.他们活着的时候恢弘民族精神.为故乡赢得了令誉.死后,魂归故里,眷护桑梓,因此.深受故乡人民的爱戴。早在元代,静宁州城隍庙内就设位专祀,明嘉靖二十七年(1532年),在城东郊建庙纪念。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在陇山之西的葫芦河流域设立了一个重要军事防区——德顺军。德顺军到金代变成德顺州,到元代改为静宁州。自明清以来,关于宋德顺军、金德顺州治城及陇干县城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静宁县城东郊新发现的宋建炎元年(1127)戚安墓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宋德顺军弓箭手和静边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认识:一是直到北宋末和南宋初以及金代,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属静边寨领地,不属于陇干县;二是北宋从未在今静宁县城所在地设立陇干县,德顺军从未徙治城于今静宁县城所在地。新认识彻底否定了元祐八年(1093)设陇干县并迁德顺军城于静宁的假说。在解读该墓券的基础上,本文对陇干县的设立、静边寨的废省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德顺州治在大德八年到至治三年(1304~1323)由位于今隆德县城所在地迁入处于州境中心的静边寨地界即今静宁县城所在地,并营建了新州城,改州名为静宁,这一变革正是"元省"静边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羲娲故里,文明之源静宁地处六盘山之西,华家岭以东。面积达2193平方公里。葫芦河历七峡经八川,蜿蜒穿境,哺育一方。静宁是泰古二皇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故里。最古的水是成纪水和瓦亭水,最久的地名为成纪和阿阳。华胥氏孕十二载而降伏羲,方有成纪之名。(水之南、山之北、谓之阳)瓦亭水初称娲水,阿阳实处娲水之阳,其得名与女娲有关。  相似文献   
5.
景思立是北宋中期深受神宗皇帝器重的一员骁将。他两度活动于静宁:一是治平四年(1067)跟随郭逵上陇平定党令征叛乱并修筑治平寨有功,被提拔担任治平寨主;二是熙宁四年(1071)任德顺军知军事后对包括今静宁县境在内的德顺军进行管辖,并带领德顺军将士协助王韶开拓熙河一路。后为河州首任知州,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战死踏白城。本文通过对景思立以荫补官和担任治平寨主两事的分析,否定了明人赵时春关于其"以兄思忠荫"的错误观点,认为景思立是以父荫补官的,《宋史·景思立传》中"以荫"即是"以父西上阁门使(景)泰荫"的简说;推断景思立以父荫补官和担任治平寨主是不同时期的事情,他的父亲景泰卒亡和他获得荫补资格大致在皇祐二年至至和二年(1050~1055),所获荫补资格为小使臣列的右班殿直或稍低的的三班借职、三班奉职,而治平四年(1067)"主治平寨"时的武阶大约在东头供奉官至内殿崇班间,很可能为内殿崇班。  相似文献   
6.
杨茂公铜灯是1996年4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会宁县城北莲花山下清理发掘的一座砖室墓中出土、1997年10月由会宁县博物馆移交白银市群艺馆收藏的一件文物。本文根据新获铜灯铭文资料,重新推定杨茂公死于皇统五年(1145)正(戊寅)月初二(戊申)日,修正铜灯的制作年代为金皇统六年(1146)。同时,就铜灯铭文所记的杨茂公出生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铭文中"丁巳相乙亥月丁卯日"(即熙宁十年十月丁卯日)是不正确的,可能为宋熙宁七(甲寅)年(1074)十(乙亥)月初三(丁卯)日或熙宁十(丁巳)年十一(壬子)月二十(丁卯)日。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杨茂公墓构筑始于金皇统五年(1145),完工于皇统六年(1146),是陇右地区具有准确构筑年代的一座金代早期墓葬,对研究陇右宋金时期葬制葬俗的演变,尤其是探索北宋与金交替之际包括今会宁县在内的祖厉河流域文化面貌的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科社 《丝绸之路》2012,(12):46-51
宋继承并发展了唐中期以来太监监军制度,使得宦官参预军事,造就了一批功勋卓著的宦将。周文质历事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深得真宗及其皇后刘氏的信任,广州监兵时参与平定以宜州戍卒陈进为首的兵变,澶州战役中率部射杀辽将挞览。黄河决口棣州后奉命修筑新城,在陕西泾原路积极配合曹玮防御嘣厮罗势力东扩,位至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是一位屡建功勋、堪载史册的著名宦将,然而《宋史·宦者传》却不载其事。本文在梳理周文质主要事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领军配合曹玮收复南市城、修筑静边寨及开掘边壕等事迹作了分析,以期对研究北宋宦官制度及甘肃地方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王科社 《丝绸之路》2009,(12):25-29
明代静宁州城内有两个庙学,一是洪武年间欧阳信始建的洪武庙学,二是嘉靖年间李时中迁建的嘉靖庙学,两个庙学的规模经过多次扩增修葺而成。本文对明欧阳信在州城紫极观初创庙学、郭增更新扩建、刘珫建乡贤名宦祠以及李时中迁建新庙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羊牧隆城是北宋天禧元年(1017)曹玮经营"六盘山外"过程中带领军民于葫芦河上游修筑的"山外四寨"之一,后来改名隆德寨并成为德顺军防区下的一个重要镇寨。本文根据宋人范育关于地名"聚卜结隆"为蕃语,"十八为‘聚卜结’,谓谷‘隆’,盖言诸谷共凑一川耳"的语言现象,分析"羊牧隆"、"邪没笼"是由蕃语"羊牧(邪没)"和"隆(笼)"两个词构成的地名;"羊牧"意为黑水,"羊牧隆"就是黑水河谷的意思。羊牧隆城附近的邪没陇川及其源头北联池的神主是"黑龙大王",蕃语"羊牧隆"乃唐宋时期吐蕃人对六盘山之西的黑水与黑水龙君庙(祠)的意译。由此可推论,六盘山区的北联池湫神及华亭、静宁的乱石湫神与先秦以来的朝那湫龙崇拜有渊源关系,是朝那龙湫文化发展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仁大"是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历史地名。关于"仁大"的得名,有人认为与传说中伏羲之母华胥氏"履大人迹"中的"大人"有关,但是此论缺乏历史根据且与实际不符。"仁大"属党项羌语,是党项族的一支姓氏。文章通过对元初党项族仁多氏东迁问题探讨,根据仁多元初随庄浪唐兀千户所东调德顺州而移徙仁大川,逐渐走上先"土达化"后汉化的史实,提出"仁大"地名的发生应与仁多氏调驻静宁仁大川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