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后世盛赞的唐代牧监使职制度并非以往认为的静态形式,而是存在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套制度在分布格局、划分标准等许多关键原则上均可追溯到隋代的陇右牧。作为陇右群牧使前身的陇右诸牧监使,仪凤三年始设时既不总领全国马政,也不是唯一的牧监使。出土文书表明当时全国有陇西、秦州、原州、盐州、岚州五个牧监体系,同时置使的尚有原、盐两州牧监。陇右诸牧监使的权力直到武周中后期才有明显扩大,将秦、原两州牧监纳入统辖范围。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陇右西、南、北、东四使划分产生,景龙年间李隆基任太子时又将东使改为东宫使。盐州牧监自隋代以来一直不属于陇右牧体系,它在开元十三年位列"五使"可能是由于人事原因。至于史书提到的夏州群牧使、陇右三使,则均为临时设置的使职,前者一度管辖盐、夏诸州牧监,后者是对陇右西、南、北三使的统称。此外,陇右诸牧监使及群牧使驻地也并非如史书所记载的始终在原州,而是经历了"陇西—秦州—原州"三次迁徙。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时期的燕政权由安禄山建立的燕与史思明建立的后燕构成,两者之间变革性大于延续性。安燕政权的核心是幽州文士集团,这一群体是在玄宗朝后期选人壅滞的背景下经安禄山刻意培植而形成的,燕朝建立后成为实际决策层,但内部存在分歧,经过至德二载光复两京与乾元二年史燕革命而宣告瓦解。安史易代后的史燕政权实质上是此前平叛遗留的政治问题,底层偏裨出身的武将势力日益壮大,至燕朝末期实际掌控了地方权力。宝应元年的最终平叛,是唐朝在与史燕地方实权派媾和的基础上对史朝义力量进行的集中清除。此后,"节帅出偏裨"逐渐成为常态,与地方军州形成制衡,共同构成了战后河北藩镇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从2001年6月省军区召开军事志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到现在,已经五年多。为推动三级续修军事志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今天召开四川省军区军事志第一次工作会议。省军区党委首长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特邀成都军区军志办唐主任、四川省志编委罗副主任莅会,充分体现了成都军区、四川省人民政府、省军区首长和机关对军事志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尚有一事须予明辨。《旧唐书》将薛怀义列入《外戚传》,趟翼《廿二史劄记·新书改编各传》指责“固属非类”,其实大有讲究。《旧传》载:“则天将革命,诛杀宗属诸王,惟千金公主以巧媚善进奉独存,抗疏请以则天为母,因得曲加恩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