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零三十九〈都察院·五城〉中刊有如下一条史料: 乾隆“五十年议准。嗣后城外戏班,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现在本班戏子,概令改归昆弋两腔。如不願者,听其另课生理。倘有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这条禁令的起因是清廷为了扶植昆腔,遂以秦腔无非是科诨、诲淫之状云云。那么,当时京师内秦腔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乾隆中期以后,在京师的戏剧舞台上,秦腔兴起。自此,盛行一时的京腔趋于衰落。是时,昆腔独踞京师剧坛的局面早已改变。于是,“缙绅相戒不用王府新班(即京腔六大名班之一——引者),而秦腔适至,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戴璐:《藤阴杂记》卷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的史料,诸如档案、实录、起居注、传记、文集、方志、笔记等官私史著,可谓丰富繁多。其中,当时来华的外国人的著述,更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部分。1995年9月,我应韩国庆南大学校加罗文化研究所之邀,进行了两个月的学术访问,其间,在我阅读和研究朝鲜使团有关成员的众多使清著述时,令我眼界大开,收获颇丰。可以认为,由朝鲜使节等人士撰写的有关《燕行录》的多种著述,为我们研究清史、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文献。为此,笔者拟从试析已见的《燕行录》版本和著述切入,进而从政治、人物等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台湾人民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反响强烈,并由此掀起抗日保台的伟大斗争成为甲午战后最有声色、最为壮烈的一幕。这场斗争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他们那些震撼人心的感人事迹,其意义是重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台北夏潮基金会的诸位先生所说:“1895年的(马关条约),激发了康有为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中国救国运动因此勃兴;而(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人民风起云涌‘义不臣倭’英勇抗日,更展开了一连串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清廷定都北京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清前期的帝王曾对戏剧文化政策进行过一些调整和改变,致使其发展过程几度风雨.几经波折,但是.他们对当时能够代表祖国的主要剧种是积极扶植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戏剧也并不一概排斥.因此,在清前期才出现了如昆曲再度繁盛、《京腔十三绝》、徽班进京等彪炳中国戏剧文化史册的重要篇章。满族人关后的戏剧文化,主要体现在康熙、乾隆两朝,上述几个重要篇章也正是在这百余年内出现…  相似文献   
5.
(一) 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始则顺治,继而康熙,二朝交替,由乱而治。其间,名臣倍出。清初的这些名臣在实现统一,举荐贤能、安定社会、改革时弊、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李光地就是其一。李光地,字晋卿,一字厚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今福建省安溪县)。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六日(1642年9月29日),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1718年6月26日)。李光地在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几经波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并深得康熙帝的宠眷。康熙帝称他们之间“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者也无有过于李光地者!”终康熙一朝,李光地受此殊荣,实属罕见。雍正帝即位之前,曾两次书赠扁额予之,一是“情虚怡简,”一是“昌时柱石。”雍正元年春,雍正帝首录并追恤康熙朝宣力效忠、名节清白之臣时,特赠其太子太傅衔。雍正十年(1731),再加恩宠,入祀贤良祠。上述史实说明了李光地在清前期历史中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自1644年定都北京,历时二百六十七年,跨越了四个世纪,直至1911年灭亡。而上溯到明末清初,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分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无论对于在政治舞台上角逐的农民起义军将士、满汉统治者及其文臣武将,还是对学术界,思想界乃至广大人民,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作用。清初的实学思潮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中勃然兴起,这些具有启蒙意识的先驱者们纷纷愤笔疾书,极力倡导改革时弊,改造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进步潮流。这种思潮在清代几经沉浮,影响深远。清代末年,阶级矛尖锐,社会矛盾复杂。民族危亡至深,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局势,晚清的戏剧大师们以改革为武器,以戏剧为舞台,  相似文献   
7.
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虎斗龙争。是时,无论是在神州大陆,还是在中国领土台湾,都处在不同形势下的动荡和斗争之中。由乱而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清代初期,台湾的收复并使之由乱到治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郑成功亲统郑军将士驱逐了侵占、分裂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祖国的这一神圣领土。其二,康熙帝亲政前后,清政府在同郑经等人多次议和失败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在郑成功和康熙帝之间,一个是奉故明为正朔的杰出英雄,另一个则是代明而兴的清王朝的一代名君。尽管他们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录成书,朝鲜统称这些记言记行的作为《燕行录》。由于《燕行录》的作们是在其国内上报朝廷或书立说,所以他们就无需讳言,更不必修饰,尽可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看就怎么写,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直言、直笔就使得《燕行录》颇具真实性。在充分肯定其真实性之时,我们也不应忽略来华由于访问时间、地点、范围、语言障碍和作的视角等方面原因所带来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朝鲜李朝仁祖二十二年(1644年),即清廷定都北京的顺治元年,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来华的朝鲜使节和学者等人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或报告朝廷,或著录成书。在韩国,人们将其统称为《燕行录》。  相似文献   
10.
(一)公元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此后,自17世纪直至19世纪,朝鲜的燕行使团不断来到中国,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同清王朝不同阶层人士进行接触,并将其所见所闻,撰写成文,报告朝廷,有些则著录成书,刊行于世。在众多的《燕行录》著作中,秉笔直书,内容全面,著录完整,史实重要诸方面是其主要特点,《热河日记》则是其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当然,作者们在记述广泛的同时,各自侧重面不尽相同,这也是很自然的。乾隆中期以后,一些朝鲜学者走进了来华的朝鲜使团,他们的身份虽然不同,但目的明确,其有关《燕行录》的著作令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