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录生 《文史天地》2004,(10):44-45
今年4月4日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举行了公祭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盛大活动。中华儿女黄陵祭祖,这是第八次。升格为国家级公祭则是第一次。笔者有幸参与盛事,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
贵州东大门附近的一个小山村,近年来它的名声逐渐大起来了,这就是岑巩县的马家寨。  相似文献   
3.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我们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是刻骨铭心的,是再也不会忘记的."饱饱地吃上一顿白米饭",这是当时我在那几年里的最大愿望.现在看来好像很可笑,但那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提起贵州,多数人都知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老话。前两句讲的是自然环境,后一句是讲穷,自然环境形成了穷,所以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给外人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贵州的自然环境究竟好不好?得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先说“天无三日晴”。笔者1958年秋到贵州,早晨起来,朝霞满天,又是一个大晴天。但是,地上是湿的,因为清晨刚下过小雨。一连十多天,都这样,真是太好了。在气象统计中,这一天算雨天。那时贵州的生态状况较好,茂密的树木吸收的水分经太阳照射,变成水气,形成了云雾。在每天气温最低的子夜时分,又降落大地。这种由于地表植被所形成的小气候,与中原地区相比,雨天是要多一些。外地人一到贵州就有了“天无三日晴”的感觉。这种小气候,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是十分舒适的。但在传统农业社会,对于十分重要的粮食生产来说,因为年日照时数和年积温少,并非好事。由于“大跃进”中大炼钢铁,随后多年的“以粮为纲”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树木被大量砍伐,加之人口不断增多,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树木植被日趋减少,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不断推进,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小气候也随之改变,“天无三日晴”,开始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5.
何伟先生《我学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一文(见《炎黄春秋》2012年第1期)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深切感受。我比何先生小10岁左右,1950年代中期,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再比我小10岁左右的一代人,他们学的虽然已经有了我  相似文献   
6.
如果“农业厅”的牌子用繁体字写成“農業廳”,可能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识了。过去我总想:简化字对使用汉字的人来说,节约了无数宝贵时间,功不可没。实在没必要象学广话一样赶时髦,再去把繁体字翻出来,去为难年轻人。  相似文献   
7.
六百年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靖难之变。刚从爷爷朱元璋那里接过帝位的朱允蚊(史称建文帝),由于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实施“削藩”政策,引起了诸王的恐慌。1399年,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