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民国档案》2004,2(4):54-59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相关机构如晚清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民国初年广泛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1940年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以及西康地区的一些历史人物起了较重要的作用。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指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展了一场旨在消减农村贫困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学者不失时机地对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消减西藏农牧区贫困的工作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伦珠措姆家庭及其所在社区拉萨市林周县春堆村就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线。由此开始了他们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从他们的《伦珠措姆的故事——西藏农牧民发展报告》中选载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郫县望丛祠     
成都郫县郫筒镇的望丛祠,系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占地82亩,红墙围合,祠内林茂苍翠。祠门为二道圆黑门,顶红瓦,坡面,翘檐,门左右各石狮一,俨然古山门。入祠,正面丈余高之红照壁上,有但懋辛楷书“望丛祠”三字,字径二尺许。壁后为二帝纪念祠。祠殿为大屋顶、重檐、翘角、庑殿,坐落于十余级崇厚阶基之上。  相似文献   
4.
藏学研究如今已是一门显学,各路学人根据各自的治学路径,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发掘与深入讨论。可以说,这一研究领域中,剩下的空白地带不多了。而对西藏传统贵族家庭的研究,正是这不多的空白地带之一。国外名的人类学家和藏学家中根干枝、戈尔斯坦、毕达克、史卫国等对西藏贵族家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与国内的研究相比,稍胜一筹。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不多,作为专题的研究则更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次仁央宗新《西藏贵族世家》一书.是向这一领域进军的一个尝试,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5.
王川 《巴蜀史志》2009,(5):57-58
明代徐霞客(1587-1641)以前二千多年,古人认为,长江源于岷山。《禹贡》曰:“岷山导江”。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岷山“大江所出。”《山海经·中山经》记:“岷山,江水出焉。”不知其若干万年,岷水冲积出成都平原。《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长江文明,起源于这一片广袤的旷原。今川西各地,出土乌木为宝.数不可计。直径有二三人之围、长十余丈之巨者。可见莽荒时代,成都平原为苍茫林海.浩瀚无边。  相似文献   
6.
雷亚伦  王川 《旅游纵览》2023,(15):90-92
红色历史资源是红色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财富。为推动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播,提升红色历史资源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探讨元宇宙技术在上海红色历史资源数字化开发中的应用,提出红色历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路径与保障措施,希望能够助推上海更好传承与利用红色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7.
王川 《羊城今古》2002,(2):32-35
园艺业应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花卉与观赏树木)、造园四大部分。对于秦、汉、三国时期岭南地区园艺业的生产范围与生产技术,笔者根据1949年以来岭南地区考古与文物的发展,结合史志记载进行了初步研究。可知当时岭南地区植有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共约50余种,生产技术也有独到之处,如以蚊治果树  相似文献   
8.
本对丹达神崇拜的产生、发展、衰落过程作了考述。认为丹达神源于清乾隆十八年入藏的云南参军彭元辰殉职于丹达山。后这一崇拜为清朝倡导,遂向拉萨、成都及康藏交通线传播;至辛亥革命位于拉萨和成都的丹达神庙才逐渐废弃,而边坝的神庙香火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陈述(1911—1992)与陈寅恪(1890—1969)两位学者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在1936—1942年期间,陈述与陈寅恪二人历家国之难、流离之苦,而交往不辍,严谨治学不改,确实难能可贵。二人的学术交流有着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两创”角度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研究路径的研究极为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文章拟从阐述文化“两创”理念入手,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面临的时代困境,继而通过对“两创”思维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优秀案例进行论述,寻找“两创”视域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实践路径,以此强化博物馆职能,从而展现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