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孔子的知识和思想不仅来源於上古文书、典籍,也来源於上古图文献。上古图文献数量来多,曾作为仪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关系、沟通神灵、象徵天赋权利。从《山海经》、《齐谐》等物怪之书和现存上古图文献看,当时人对鸟兽草木的记录和描绘,其实是对仪式事项的记录和描绘。因此,从本来意义说,“兴观苇怨”、“事父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等诗学命题,谈的不是文学的审美功能,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不是所谓“足以资多识”的博物之学,而是礼仪政教的技能,是对“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个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张结合上古文化史上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的思想转变,结合孔子学礼的过程,认识孔子的知识结构和诗学思想,也了解经典世界和前经典世界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五官”看五行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制度化、仪式化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广大人群,造成思想史上革命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五行起源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五官制度的形成。为此,本文讨论了殷商时代的四方五官之祭,阐明了四方观念同五行思想的关联;讨论了关于少嗥氏立五官的记录,确定其基础是历法五官之制,经历了“二祀”、“三祀”各自独立的阶段。本文并通过对“五官”诸神之来历的考察,论证了五行起源的过程,认为其实质是不同族群的太阳祭典逐步综合的过程,经历了太皞少皞之祭、颛顼之祭、重该修熙之祭、后土之祭等阶段。  相似文献   
3.
新近发现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符号组合系统而富于逻辑。我们以车马坑K1出土的三件当卢为例,论证其三组纹饰反映了海昏国人对于彼岸世界之结构的认识:即冥间是安顿墓主的世界,仙界是墓主即将归升的世界,再生则是墓主重新返回人世的途径。这三个世界,分别以白虎、凤鸟、凤形鸾鸟为主神,而以"北冥"故事、"开明神山"故事、"曳衔运日"故事为叙事骨干,充满运动和彼此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隋代是个令人瞩目的时代。张炎《词源》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清徐养源《管色考》说:“隋唐以后,俗乐胜于雅乐。”这些言论,都把隋代看作音乐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看作一代曲辞繁荣的开端。任半塘先生《唐声诗》中并用“音曲空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思想素材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生命发生观。这种观念认为:人类的个体生命始于妇孕三月之时,亦即胚胎初分阴阳之时。在此之前的受精卵是作为元气存在的;到婴儿自母腹降生,生命便进入“有名”的形态。老子据此建立了“道”、“始”、“母”等概念,进而提出了他的宇宙生成图式、伦理学图式和宇宙演化图式。这些图式是上古时代公共知识和仪式行为的产物,须在人类学视野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條件是作爲公衆集會的儀式和作爲典範知識之載體的教育。分佈在黄河、長江兩大流域,結構要素相近的彩陶圖案,提示了某種範本的存在,也提示了經典的起源。現有資料表明,《易》、《書》、《詩》都經歷了由儀式文本(巫師文本)到意義文本(政事文本)再到德教文本(經典)的過渡,由“贊治”、“造士”兩大需要推動而逐步形成。這一過程也表現爲對檔案文書、普通典籍加以選擇的過程,貫穿於其中的選擇標準正是對“德”和通識的重視。與之相對,是由“史”所代表的依靠世俗知識和工藝技術建構的價值系統。所謂“文勝質則史”、“數而不達於德爲史”,以及後來的“道”與“器”之分、“六藝”與“諸子”之分,其實是上古經典觀念的表現。  相似文献   
7.
王小盾 《中华文史论丛》2021,(1):119-182+402
《蘇莫者》是一支起源於天竺,由林邑僧佛哲從南海傳入日本的東南亞樂曲。從10世紀起,此曲編屬唐樂盤涉調,用於佛寺塔供養,由大阪四天王寺舞人傳承。關於其來歷有多種傳説,乃反映了它用於祈雨,進而由"小曲"發展爲"中曲",由獨舞發展爲羣舞的過程。對《蘇莫者》進行考察,有助於認識日本雅樂以佛教團體爲載體的事實,以及中古"歌舞戲"的性質及來歷——《蘇莫遮》和《撥頭》、《伴侣》等西域樂曲代表了印度假面樂舞的陸路傳播,而《蘇莫者》和《拔頭》、《倍臚》等林邑樂曲則代表了這種假面樂舞的海路傳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