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训释词语当兼顾修辞特点。字面上同为“瞽史”,在“瞽史教诲”中是字字表实义的联合词组,而在“瞽史之纪”诸句中则虚实并存,属于连类而及的修辞方法。如果忽略这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就难免曲解原义,导致释义和语境的矛盾。由于上古的乐官和史官经常协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加之典籍中“瞽”与“史”往往称对举,《国语》的作者便欲言“史”而连及“瞽”,贾谊、班固诸贤也本说“瞽”却连及“史”。  相似文献   
2.
本从分析声符丧失标音作用的具体原因入手,归纳出《说解字》中形声字的“读若”注音条例:因声符字生僻而设;因形声字与其声符读音背离而设;因同一声符之形声字读音分化而设;因声符字多音而设。  相似文献   
3.
在《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条目中,有一种特殊的“读若”现象,即读若字与声符字用字相同。王筠《说文释例》曾为此专立“声读同字”一目,辑录凡42条。本文在全面考察许书形声字“读若”条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40条逐一剖析,认为有32条分别为注音和释义而设,其他8条则由文字讹误所致。“声读同字”作为注音释义的特殊手段,与“同字为训”的训诂方式具有明显的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出于纪传体史书的需要《史记》中表示时间久暂的副词及副词性结构(下统称时间副词)异常繁富。将它们固有的记时概念与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些时间副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记时含义,其字面意义与句中反映的实际时段彼此背离,表长久的概念与表短暂的概念相互倒挂。  相似文献   
5.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姑且名之曰“语义复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这种表达形式存在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现代汉语中“平民百姓”、“小个不高”以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说法正是古代语义复现形式的遗迹。  相似文献   
6.
崇祯二年祝徽补序本《山西通志》,旧有崇祯二年刻印、万历刻而崇祯二年付印诸说,孰是孰非,由于原序不存,文献无征,祝徽补序又对此书编纂刊刻过程避而不谈,所以至今尚未澄清。根据明代避讳制度前松后紧的特点,考察全书的避讳用字情况,以及残坏字迹频繁出现的迹象,可以佐证是志在万历四十二年成书之后已有雕版,今本系崇祯二年山西巡按祝徽照万历原版印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