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咱们广西可说是个美人乡,除刘三姐外,杨贵妃的容县籍还在笔墨官司之中,但绿珠,却只有容县与博白在争,广西的金牌是拿稳了的。 老的说法叫做“人杰地灵”,新的说法叫做“人文景观”。总之,要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本地的知名人物,所以日本人说“知名度就是财富”。博白县近百年来,虽然出过刘永福和王力等英雄和学者,他们的战绩和学术,都有世界性的知名度,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发挥过切实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日的博白,绿珠仍然是第一名人。她的塑象高达十余米,屹立县门,还有一系列“绿珠故里”的广告衬着,显出了县民对她的热爱。 绿珠,邑之梁氏女,生年不详,但知道她死于公元300年(晋惠帝永康元年)。史书载:“绿珠,晋石崇歌妓也,善吹笛,赵王伦(司马伦)有嬖臣孙秀,与崇有宿憾,既贵,又向崇求绿珠。崇不与。母兄妻子15人皆死。甲士临门杀崇,绿珠坠(金谷)楼自杀。” 中国的史臣们多是些势利眼,对这么个名人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倒是稗官野史的作家们比较公正,留下了一些趣味和价值“双效益”的资料。宋代作家乐史的《绿珠传》不厌其详地写了绿珠出生时的博白:  相似文献   
2.
这篇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文章,追忆了作者当年与陈漫远就长篇小说《冬雷》所进行的合作。他们共同策划并创作这部反映广西革命题材小说的过程自是处处写满了"认真"二字,就连此间摆"龙门阵"以拒礼、为冤假错案平反等事件中涌现出来的"细枝末节",都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红军党性强、识大体、顾大局,处处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革命情怀与无穷魅力,值得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3.
陈漫远(左三)与王云高(左二)1984年夏在梧州市与文艺界朋友合影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老红军陈漫远同志晚年从事文学创作,指定我作他的助手。在1982—1986年间,我们合作了长篇小说《冬雷》(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为他编辑了旧体诗集...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血脉     
这一阵子,我正在写一部电视剧本《魂牵日月潭》,写刘永福在台湾抗日的传奇故事。我努力追溯这位比我年长99岁的前辈乡贤,透过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的气场亦即炎黄子孙的气场,以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构成,核心为“忠“”义”,封建时代为忠君爱国、重义尚节,延  相似文献   
5.
一块钱的共产主义我也不干──记胡耀邦在南宁的一席话王云高1958年12月,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因公路过南宁,应自治区团委的请求,在明园饭店与区、市各单位的部分团干见面.当时我作为团市委委员、四中国总支专职书记,也参加了会见.陪同胡耀邦与团干们...  相似文献   
6.
《史春秋》2004第12期《“垂拱而治”的林森》,虽然篇幅不大,但份量却不轻。读了它,鉴古思今,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草莽上将军陆荣廷(中)王云高三、脱颖兵营1885年(光绪十一年)2月,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茹费理内阁的主持下,从越南北圻向广西发动进攻。当时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广西巡抚潘鼎新是个淮系政客,秉承他的老上级李鸿章的意旨,消极避战,甚至未战先遁。边关形势危急,朝...  相似文献   
8.
王云高 《文史春秋》2013,(12):16-20
一转眼,扬美会议召开距今107年了。 景点依然,游客穿梭,导游轮值。说白了,寻根问底的不会太多。但作为一处文史遗迹,对它的背景仍然要作一番整理。  相似文献   
9.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首诗流传甚广,末两句警句,更是广被转引。我本人就是读者和引用者之一。但当年是“急用先学”,读书不求甚解,只是按其字面意思“鲁云亦云”而已。如今退休下来,日有余暇,兼好书法,因而读到了鲁迅手稿,  相似文献   
10.
1958年秋,是著名的“火红的年代”。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大办人民公社的决议,各地迅速贯彻,很快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它强调“一大二公”,一呼隆干活,吃的大锅饭,还说这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把它与“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当年年产1070万吨钢,以及各行各业的“放卫星”——如广西环江县就“出现”过亩产水稻13万斤的“奇迹”)并称为“三面红旗”,进行雷厉风行的舆论打造。对于这些不科学的提法和失实的浮夸,干部和群众多有不同意见。为了压制这些意见,有关部门还提出了“树红旗,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