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3,(4):152-157
国民党正史中,有一桩被称之为“六·一六”的事件,它指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一书。1922年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命令驻广州的粤军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并以大炮进行轰击。孙中山。扛先得到消息,登上永丰舰,率海军讨逆,并电令北伐军同师靖乱。粤军炮轰总统府,成为陈炯明叛变革命的凿凿铁证,写入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3,(7):152-157
这起轰动一时的大案,竟然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1781年4月中旬,清朝甘肃省循化县的穆斯林,因新老教派之争引起冲突。陕甘总督勒尔谨派兵弹压,这些人到了循化的白庄村,却被新教派的大阿訇苏四十三等人杀死。撒拉、回族两族群众起事反清,围攻河州,围攻兰州。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来打日本鬼子的,还怕他的飞机!”这句豪言壮语,是1937年淞沪抗战时,一位广西籍烈士说的。这个例子,出自《八一三淞沪抗战纪略》,作者是第9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长史说。说这话时的情景是,千里迢迢来参加淞沪会战的广西部队,正在苏州火车站下车,日本飞机来了,他们不肯疏散,想以身躯抗击钢铁。  相似文献   
4.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4,(5):154-159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一战时,中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只是派出了几十万劳工辅助盟国。然而,即便如此,中国政坛,为了要不要参战,几乎吵翻了天,险些酿成内战。此事当时称为“府院之争”。已故的台湾著名政治学家萨孟武老先生曾说,“府院之争”恰如一场政治大地震,彻底暴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它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怎么说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3,(10):152-157
1882年7月23日(阴历壬午年五月),朝鲜京城(汉城)爆发了一场“米”骚动。守卫京城的卫戍部队,已经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作为军饷的漕米。这一天,朝鲜王国负责运输漕粮的宣惠厅,终于把久盼未到的漕米发放下去。但是,  相似文献   
6.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3,(11):128-138
一个平凡的书香之家,在和平年代,意志弥坚地沿着科举之路亦步亦趋,恰在顶峰之时,万没想到,会是另一个建功立业的起点。历史太厚爱这个家族了,两次垂青于他。然而,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失去权力的披挂,豪贵被迅速打回原形,只剩下书香,传家久远。  相似文献   
7.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1,(10):154-157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提起方伯谦,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那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舰长,先是在丰岛海战时临阵脱逃,致使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  相似文献   
9.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3,(9):152-157
众所周知,近代历史上,中日一直是对宿敌。然而,近年来,有清学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发现了罕见的史料:戊戌变法之后,清廷曾经主动向日本示好,甚至提出结盟的主张。然而,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外交行动,却难以在清宫档案中找到完整的记录。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孔祥吉教授,多年致力于晚清外交史研究,可他也只找到只鳞片爪的上谕、国书、密电等历史文献,这对于多年爬梳史料的孔教授而言,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2,(4):150-153
前几日,我与一位法国的社会学者在酒吧聚会。酒吧位于北京钟楼下的小胡同里,是由一座废弃的清代关帝庙——宏恩观改建的。我们呷着鸡尾酒,畅谈着各自的研究方向。法国朋友极热爱中国文化,妻子是贵州的布依族姑娘,夫妇俩租住在老北京的一间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