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理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新兴方向。基于论文、专著、会议报告、访谈等多种材料,回顾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发展历程。从平台、组织、数据、应用、新技术实验和研究视角等角度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历史地理学不可能回避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将有力推动历史地理学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 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 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 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 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 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 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 7 个方面。除上述进展外, 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6.
过去30年里,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一研究领域中每次重要的进展,都伴随着资料的开拓和方法的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对近三十年来历史气候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中存在问题的甄别和处理,温度序列、干湿序列的重建及其它相关历史气候研究领域中研究方法的进展做了回顾总结。指出研究方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更有效地提取和利用历史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尽量减少重建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一定的方法总是适用于一定的资料。并认为新资料的继续开拓和集成方法的发展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赵治乐先生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出许多意见 ,认为这是今人研究古气候存在的通病。但文中指出的所谓意见 ,主要来自赵先生对历史气候研究的不熟悉 ,其中涉及气候基本概念、天气现象与平均气温的关系、气候事件与气候温度平均值的统计关系等基础内容 ,在物候资料应用中 ,也缺乏限制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小区域研究的信息化:数据架构及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内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研究是一个前沿课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成为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目标。信息化条件下的区域研究要求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这三个维度描述人地关系的相互变化。本文讨论了小区域数据描述要求的载体数据,从载体数据的意义、空间尺度、稳定性要求、可能性要求等方面讨论了运用载体数据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区域描述的专题数据有许多来源,需要一定的架构方法整合,因此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定义,以及数据在时间变化上的定义成了架构数据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陕南土地利用变迁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清代陕西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地区由原始林地转变为耕地。影响这一变化 ,或者说导致清代陕南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主要驱动力 ,除了人口的机械增长外 ,还有高产作物的引入、优惠的招垦政策和粗放的耕作习俗等。分析并研究导致清代陕南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对研究历史时期下垫面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进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有10年历史,本文回顾了这10年间以CHGI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显示出这一手段已经成为历史地理某些方向的常规方法,特别在历史河流地貌研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历史时期河流的相对精细形态得以呈现。以黄河"京东故道"重建为代表的空间矢量数据获得方法为学界相关研究树立了典范,在矢量数据重建的基础上,"度-簇"结构和"分形"在分析所获得的历史空间矢量数据方面具有很大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