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己几种接装、修补铜器的方法中国传统接装、修补铜器的方法,除了大焊(铜焊)、小焊(锡焊)外,还有银锭形扣接、嵌条补缝、方铜块填补和压码四种方法,前三种方法用于大型铸件的接装和修补,此两种焊接法有简便、坚固、细致等优点。后一种压码法用于接装和修补捶锻成的薄胎铜器。为了使铜器更加严丝合缝,例如盛水的容器保证不漏水,在施用压码法之后还可以  相似文献   
2.
几种有关金属工艺的传统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作者在1950至1953年间,参加了华北军区石家庄烈士陵园纪念铜像的制作,其中铸铜部分,是比较艰巨的工作,由于像身较大,结构复杂(群像三座,高达四米)技术性质多样,包括了各种金属工艺,我们原来想依靠国家工厂调来的几位能够掌据现代技术的工人同志担负全部任务,但在当时人  相似文献   
3.
早在1945年,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十几位专家曾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对四川大足的石刻进行了调查。当时除在报端公布外,并编印了一本"大足石刻图征"。这是近代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大足石刻的开始。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保护我国古代历史文物,对各地重要的石窟都先后加  相似文献   
4.
乙、拨蜡铸铜法中国的铸铜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史籍所记的远古传说中,曾有"黄帝铸鼎"、"蚩尤以金作兵器"、"禹铸九鼎"等,就目前所知的出土实物,以"辛店期"彩陶文化中发现的简单铜器为最早。1928—1930年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不仅发掘出了大量青铜器物,而且还发现了铜笵、将军盔(化铜  相似文献   
5.
丙搬砂法中国过去鑄造大型鑄件,也采用"拨蜡法",以粘土为模,如"天工开物"所介紹的鑄鐘就是这种方法。但从現存的明、清两代大型銅器、鉄器,如鐘、鼎、鉄狮等作品中看到,除了其中鑄面細致,無分塊模的对縫痕迹,可以肯定是用"拨蜡法"鑄出之外,另有一些鑄面較粗糙、分塊模对縫痕迹显然的作品,可以証明,还有一种分塊做砂模的鑄造方法。前面所談的华北軍区鑄象工作,在翻鑄銅象大身时,限于厂房設备条件,也为了节約人力、物力和时間,曾由翻砂工同志約請了几位能掌握传統翻鑄技术的老师父們来帮助,他們所使用的就是后一  相似文献   
6.
丁"烧古法"和"冷古法"(两种铜器着色法)在铜制器物表面着上各种颜色的传统方法,究竟起于何时,尚不可考。唐代以前的记载,未见提到着色问题。北宋时期,商周铜器出土日多,慢慢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珍异玩好,金石考古之学日盛,士大夫阶层不惜重资大力搜求,当时的工商业相当繁荣,  相似文献   
7.
1958年文参第1期曾刊登了紫溪先生"有关古玺印的一些知识"和王伯敏先生"略谈肖形印"两篇文章,比较扼要概括地介绍了印章的一般常识。笔者曾于1952年写过一篇印章的起源和形肖印的文稿,但由于手边掌握的资料不足,有些论断是根据古代史的材料大胆推测的。读了紫溪和王伯敏两先生的文章后,想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把这篇文稿发表出来,就正于两先生和读者,并希望引起对印章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元在四川盆地的北缘,北接秦岭,南扼剑阁,位于嘉陵江上游之滨,自古即为由秦入蜀的孔道,在军事和交能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现宝成铁路也经过这里。广元县城西北共有摩崖石窟雕刻三处,均沿着嘉陵江两岸断崖开凿,一处是城北约四公里嘉陵江两岸的千佛崖,一处是与千佛崖斜对东岸的皇泽寺,一处是东岸南段的五佛洞。皇泽寺在《文物》、《考古》上均作过较全面地介绍,五佛洞为宋刻,规模较小,作品也较一般,又经过严重地破坏,所剩石刻已不多。本文只就千佛崖作一概括介绍。广元千佛崖是四川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石窟群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三年十月,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古代雕刻考察團,到各地參觀古代雕塑作品;經歷了山西大同的雲崗,太原天龍山,河南洛陽龍門,鞏縣石窟寺,甘肅天水麥積山,河北響堂山幾處石窟,並且參觀了大同、太原、西安、洛陽、開封、濟南等地的歷史博物舘和著名的廟  相似文献   
10.
戊收抛活(传统的板金工) 制作大型铜象,除了翻铸以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铜板锤打接焊做成的。从国外传入的课名为"板金工",我国原有的传统方法则叫做"收抛活"(收是收缩,抛是抛出,即延展之意)。"收抛活"和近代工厂的板金工略有不同,板金工兼采用硬制模型在上面捶打或压制,收抛活则是把模型放在旁边用铜板比照着在砧上捶打,技术较板金工难于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