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汉末三国丧葬中若干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表现在丧葬制中的厚葬与薄葬、礼俗的繁芜与节俭,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前辈学对丧葬问题通常将两汉和魏晋划分开来研究。然汉末三国时代的丧葬习俗,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简朴的,自有特色。尤其值得注意是各集团的统治对自己的后事均提倡薄葬,崇尚简朴,给当代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而这种耳目一新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化现象,可谓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自先秦以来,有关丧事的俭与奢、礼俗的简与繁、墓葬规格的薄葬、厚葬等诸问题的处理上,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从秦始皇大开厚葬之举,两汉因之,遂成风气且影响深远。两汉延续时间前后长达400余年,  相似文献   
3.
惠陵,即民间通称的刘备墓,在今成都南郊武侯们内。此地先是三国时刘备葬惠陵建先主洞(庙),南北朝时毗惠陵再建武侯词。明初刘备庙与武侯们合一,至清康熙初年重建时,仍定名为武侯调,是故,惠陵在武侯词内矣。今存惠陵陵园建筑完整:前有照壁、三开间的大门、神道、寝殿、闹坊,以及由道光年间修建的围墙保护的墓家。墓家钱高12米。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神道两旁恢复了翁仲,计一对石人、一对石马、一对石磷瞬。又修了一道周长为155米、高1.33米的石条保欢,将封上紧紧围住,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2864平方米。本来刘备葬成都惠陵…  相似文献   
4.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建刘备惠陵时,隋唐以降即成为文化胜迹。明末毁于战乱,清朝康熙年问恢复重建,迄今已有1780余年的开放史,有三国圣地之美誉,盖诸葛亮功业遗爱于民众之故也。  相似文献   
5.
成都武侯调明初与祖刘备的庙宇合并,经清初恢复重建迄今,凡三百余年,一直保持君臣合犯的格局。祠内今存康熙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九年三国蜀汉君臣塑像,共四十七尊,组成了一幅展示蜀汉群英共济一堂较为完整的壮丽画卷。成都武侯调正是有了这批神态逼真的清代塑像,加上那座千年古家,便构成了不同于外地武侯词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极为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内涵。关于这批塑像,我馆李兆成同志曾有文简考(见《四川文物))1984年)。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对塑像人物的人选、排位以及造型诸方面发表个人看法,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6.
追溯成都武侯祠的历史,已有1780年了。但自刘备下葬后此地的管理情况,却少见史载且语焉未详,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武侯祠第一部庙志的问世,方记载了道士住持其事。从清雍正至清道光凡百余年间,有很多道士对陵庙的建设维修、园林种植等作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本即对此作了考评。  相似文献   
7.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征集物的工作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子,先后已征集到明代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铠甲、铁刀、弓弩等。今年7月,通过知情人介绍,我馆又征集到一批具有研究和陈列价值的、均属于汉末三国时期物。在此,择其数件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8.
雍正元年,武当山道士张清夜溯江入蜀,传播全真教。雍正七年,张清夜成为武侯祠住持,此后直至1950年,祠庙住持一直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担任,但武侯祠并未因此而变成道观。究其缘由,与张清夜道、儒思想杂糅不无关连,也与他“虽羽服不言神仙而冲淡,希夷神合于大道”的哲学观念有关。是以武侯祠在他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住持下,没有增塑道教“三清”和诸神像,始终保持三国化的单纯主题不变。这或许于蜀中道教事业略有遗憾,但却是武侯祠三国历史化的传统得以幸存而发展至今的一桩幸事。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应如何打好“三国蜀汉文化”这张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蜀汉化是成都市的一个重要旅游特色。这一特色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作在中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卓有见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屐本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普遍的鞋,但在汉魏六朝时期却成了与其身份相配的时尚之物。贵族子弟食五石散,着宽衣,登木屐,招摇过市,以鲜明个性向世人展示落拓不羁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