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2.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大量越南人逃离家园,蜂拥进入美国。随后的三十年间,全美的越南人数量从最初的数千人猛增至120多万人,形成了美国亚裔人口中的一个规模较大并对美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越南人迁移美国及融入美国的过程虽然十分艰难,但却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成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3.
阿米什人自18世纪初迁居美国至今,一直恪守古老的宗教传统,远离和规避主流社会与现代文明,并为本教派原本有悖于美国法律的行为规范争取合法地位。他们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阻碍其在美国的生存和发展,相反,他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呈现一派勃勃生机。阿米什人保护本宗教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毅力和应对社会变迁的灵活性是其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加拿大土著人口承接了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态势,持续高速增长,并不断从传统的保留地向非保留地、从乡村向城市转移。从整体上看,土著人口在就业、收入、教育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非土著人口,其民族文化也面临日渐衰退的严峻局面。本文根据加拿大统计局1996年、2001年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和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了当前加拿大土著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其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徐杨杰的《宋明家族制度史论》 (以下简称《史论》) ① 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出发 ,详细探讨了宋以后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态结构与特点 ,填补了我国家族制度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 ,是我国家族制度史研究中一部较有影响的著作。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史 ,这部著作自然是必读不可的。遗憾的是 ,这部著作始终贯穿着作者的一种极端的价值取向 ,读得越深入 ,就越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过分偏激的思想。当然 ,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其研究是有价值取向的 ,即使一项称作是“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但这部著作对中国家族制度几乎全…  相似文献   
6.
华人作为美国的一个少数族群,其精神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当地主体族群,而其应对方式却较为独特。美国华人应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态度与方式,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主流社会文化的适应情况。作者认为,华人的“选择性同化策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主流社会的文化压力,并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